蜘蛛名,为蛛形目,皿蛛科。分布于湖北、江苏、台湾、广东、辽宁、广西、贵州、河南、青海、云南等。捕食昆虫有蚜虫、蓟马、红蜘蛛、叶蝉、红铃虫、棉铃虫、
小造桥虫,危害棉花等作物。近年来发现,草间小黑蛛和
草间钻头蛛实际上是同一种蜘蛛。
形态特征
成蛛
雌蛛:体长2.8-3.2毫米。头胸部赤褐色,具光泽,颈沟、放射沟、中窝色泽较深。前、后齿堤均5齿,但翦齿堤的齿较大。胸板赤褐色。步足黄褐色。腹部卵圆形,灰褐或紫褐色,密布细毛。腹部中央有4个红棕色凹斑,背中线两侧有时可见灰色斑纹。
雄蛛:体长2.50-3.50毫米。头胸部赤褐色。螯肢基节外侧有颗粒状突起形成的摩擦脊,内侧中部有1大齿,齿端具长毛1根,前齿堤6齿;后齿堤4齿。触肢之膝节末端腹面有1个三角形突。
卵
卵袋:灰白色。椭圆形或圆形;扁平块状,亦有随产卵叶面限制形状有所不一。卵袋丝表层较疏松,呈丝状覆盖物。卵粒团为圆球形,初为乳白色,近孵化时呈淡黄色或黄色。卵袋直径长约6-8毫米,卵粒团直径长约2—4毫米。卵粒圆球形,宽0.42-0.52毫米,高0.46-0.55毫米。
幼蛛
草间小黑蛛幼蛛一般蜕皮4次有5个龄期。
一龄:体长0.72毫米,眼域宽0.1毫米,头胸部长0.35毫米,背甲长0.20毫米,腹部长0.37毫米,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0.62、0.56、0.43和0.55毫米。体黄白色且透明。前中眼黑色余白色,两侧眼基部分离。胸板黄色,边缘略带褐色。在卵袋内。
二龄:体长0.80毫米,眼域宽0.12毫米,头胸部长0.39毫米,背甲长0.30毫米,腹部长0.41毫米,4对步足长度依次是:9.80、0.75、0.62和0.60毫米。全体黄色,眼域、背甲边缘色浓,中窝隐约可见。两侧眼基部相连。步足上毛显现。从背面可见腹柄。
三龄:体长1.70毫米,眼域宽0.28毫米,头胸部长0.76毫米,背甲长0.46毫米,腹部长0.94毫米,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2.35、2.20、1.75和2.10毫米。体红褐色,眼域黑色,步足黄色,中窝显现,可见放射沟。步足上的毛加长、色浓。胸板桃状,红褐色,腹部灰白色,末端色浓。生殖厣处有褐色斑,从背面看不到腹柄。
四龄:体长2.50毫米,眼域宽0.30毫米,头胸部长1.05毫米,背甲长0.70毫米,腹部长1.45毫米,4对步足长度依次是:3.70、2.80、2.25和3.05毫米。体背及步足红褐色。中窝与放射沟均明显。螯肢、下唇、颚叶及胸板褐色。腹部前端向前延伸覆盖于背甲后缘。腹部灰褐色,有的个体腹末有褐斑,有的个体腹中部有隐约可见的黑斑。生殖厣已开始显现。
五龄:体长2.70毫米,眼域宽0.32毫米,头胸部长1.10毫米,背甲长0.71毫米,腹部长1.60毫米,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3.60、3.40、2.50和3.50毫米。头胸部背面红黑色,眼域、颈沟、放射沟和中窝处色深。胸板心脏形,黑褐色。胃外沟和纺器周围黑褐色。雄蛛触肢末端已膨大呈荷苞状,颈沟前端隆起;雌蛛生殖厣处已显着突起,显现2个黑点。
生物学特性
习性
草间小黑蛛为棉田内发生量最多的一种蜘蛛。自棉花苗期至拔杆期均具有一定数量。此蛛在棉花苗期,因气温较低,多在土块间隙结网。当气温升高;棉花长大时,在棉叶或枝条间结不规则小网,蜘蛛常隐蔽在不规则网的边缘,如有活虫触网,立即出来捕捉,亦可以游猎方式来捕食棉虫。成蛛和幼蛛均有
假死习性,受惊则迅速逃走或吐丝下垂逃逸或坠落假死。成蛛和幼蛛均有自残习件,交配后的雌蛛亦能残食雄蛛。该蛛具有飞航习性,每当风和日丽的天气,可以爬在棉叶上放出蛛丝,飘于空中,借气流进行飞航。
历期
世代历期:第一代72.00天;第二代37.00天;第三代31.00天;第四代28.00天;第五代42.00天;第六代41.00天;第七代(越冬代)114天(王洪全等,1980)。
胚胎发育平均历期;第一代5.88天;第二代5.90天;第三代5.698天,第四代7.46天,第五代7.61天,第六代8.52天(王洪全等,1980)。温度对发育历期的影响:在20-30℃温区内,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即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无论在哪种恒温条件下均以一龄期为最短,二龄和三龄期为最长;雌蛛的历期比雄蛛长。
发育
草间小黑蛛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卵期10.95℃和84.01日度;雄幼蛛期9.05℃和791.08日度;雌幼蛛期9.33℃和973.33日度。
幼蛛成活率
由卵孵出的幼蛛,并不是每头都能发育为成蛛,在发育的过程中,因多种因素会造成死亡。幼蛛成活率的大小与发生的代次有关。各世代平均成活率是:第一代33.33%,第二代45.00%,第三代62.50%,第四代34.15%,第五代56.70%,第六代50.00%。
寿命
草间小黑蛛成蛛的寿命一般60天左右。寿命的长短,与温湿度和食物的关系密切。因此,随着代次不同,其成蛛寿命表现出差异:平均寿命在第一代为55.89天,第二代56.00天,第三代52.82天,第四代73.00天,第五代107.69天,第六代(越冬代)163.25天(王洪全等,1980)。西南农学院植保系生物防治课题组观察(1980),由于性别不同,其寿命也表现出差异:平均寿命在第一代雄蛛为87.40天,雌蛛57.40天,第二代雄蛛55.80天,雌蛛52.60天,第三代雄蛛69.10天,雌蛛68.00天。
年生活史
草间小黑蛛在
湖北省以成蛛和幼蛛在土块下、枯叶内、麦、豆、蔬菜、杂草、油菜等冬播作物的根隙和叶内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当气温在8℃以上时开始活动,一年发生6个世代,各世代出现时间见表144。根据王洪全等(1980)的观察,该蛛在湖南长沙市一年可完成完整的6个世代,以第四、五、六代成蛛、亚成蛛幼蛛和第七代卵越冬。
繁殖与交配
性比与交配:根据在室内饲养从卵孵化到成蛛共计136头,其中雌蛛74头,占总数45.59%,雄蛛62头,占总数45.59%。在田间采回747头,其中雌蛛496头,占总数的66.94%,雄蛛251头,占总数的33.60%。都是雌蛛多于雄蛛。慈利县农业局观察,各代雌雄之比:第一代1:0.71;第二代1:0.745;第三代1:0.71。
草间小黑蛛的雌雄亚成蛛,当蜕下最后一次皮后,就开始交配。交配在网上进行。交配时一般雄蛛表现主动(有时雌蛛表现主动)。求偶时,雄蛛头部朝向雌蛛,并以第1对步足接触雌蛛,此时雌蛛腹部向上翘起,雄蛛将头部纳入雌蛛的头胸部下面,以头顶着雌蛛的胸板,雌雄蛛头腹呈相反方向。雄蛛以触肢向前上方伸向雌蛛的生殖厣处,并将触肢器插入雌蛛生殖孔进行授精。授精时触肢器呈“c”字形。雌雄个体均有多次交配习性,但雌蛛交配一次可终生产受精卵。交配时间在10-30分钟。交配后的雌蛛,稍作休息后又可与另外雄蛛交配。
产卵与护卵:草间小黑蛛的雌蛛除少数个体白天可以产卵外,绝大多数是夜晚产卵。对产卵场所的选择不很严格,土块下、枯叶内及棉叶上均可产卵。产在棉叶上的卵,以叶正面为多。但是,其产卵场所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如早春3月卵袋多产在土块下,而在7-8月高温季节多产在棉花下部的叶片上,4、5、9、10月份又多产在棉上部的叶上。这些都是对温度适应的结果。未交配的雌蛛亦能产卵,但不能孵化。
雌蛛有护卵习性。当它产下卵粒做成卵袋之后,雌蛛就伏在卵袋上或在卵袋旁进行看护。此时若有其它蜘蛛或昆虫靠近卵袋,雌蛛就进行追赶或咬死。在守卵期间仍可取食。
产卵前期:草问小黑蛛的雌蛛性成熟后,在25-28℃的温区内2-13天就可产卵。产卵前期由于受温度的影响造成各个世代的产卵前期有差异,各世代的平均时间是:第一代5.00天,第二代4.25天,第三代3.40天,第四代4.60天,第五代5.86天,第六代(越冬代)132.25天(王洪全等,1980)。
产卵袋数:每头雌蛛一生平均产卵袋数在8个左右,最多可达17个。产卵袋数的多少与代次和食物种类有密切关系。
各世代平均产卵数是:第一代11.08个,第二代8.83个,第三代4.33个,第四代8.37个,第五代6.20个,第六代9.5个。
不同食物对雌蛛产卵袋有影响:如以果蝇作饲料,平均产有效卵袋13.75个;平均无效卵袋1.25个。单以蚜虫作饲料,雌蛛则不能产卵。卵袋含卵量:每个卵袋内含卵粒数,平均在30粒左右,最多可达70粒以上。每个卵袋内的含卵粒数的多少与个体大小、产卵次第和不同世代有关。
一般体大的个体产的卵袋就大,卵袋内含卵粒数就多,反之体小的个体产的卵袋就小,卵袋内含卵粒数就少。如雌蛛体长在3.00-3.50毫米的个体所产的卵袋内含卵粒数平均在37粒左右;体长在3毫米以下的个体所产的卵袋内含卵粒数平均不到30粒左右。
随着代次的不同,卵袋内的含卵数不一样,如平均每个卵袋内含卵量平均数在第一代为42.14粒,第二代39.00粒,第三代25.50粒,第四代37.85粒,第五代35.85粒,第六代24.93粒。
同一个雌蛛个体所产的多个卵袋内所含的卵粒数也不相同。这主要受产卵次第的影响。一般前期产的卵袋内的含卵粒数多,后期产的卵袋内含卵粒数少,产第九个卵袋以后的卵袋内的卵粒数减少显着。
产卵量:单雌产卵量平均300粒左右,最多达430粒以上。温度和食物是影响产卵量的重要因素,如在20℃恒温条件下,平均产卵量为141.23粒,25℃为193.50粒,28℃为189.20粒,32℃为87.60粒。以25-28℃为繁殖的最适温区。在有充分的食物和水份供应,或只供水不供食气温稳定在6-I0℃时仍能产卵;反之,只供食不供水,则很少产卵;若食物、水份均不供应,不能产卵。6℃以下则不能产卵。在自然变温条件下,以果蝇作饲料,平均单雌产卵量为302.25粒;以叶蝉若虫作饲料为388.75粒。
孵化率:草间小黑蛛卵的孵化率的高低与温度、湿度和产卵次第的关系密切。
湿度大小对卵的孵化率影响极大。相对湿度在81%以上时孵化率可达100%;相对湿度在75-78%时,孵化率为95.90-98.30%;相对湿度在65%时,孵化率为80%;相对湿度在54%时,孵化率为66.60%;相对湿度在40%时,为38.20%;相对湿度在22%时为5.10%(西南农学院,1980)。相对湿度在80-90%,温度在20-25℃时,孵化率可达90-100%;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在70%,孵化率只有50-60%。温度在6℃以下或35℃以上就不能孵化。
同一个体所产的卵袋,其孵化率亦不一样。一般在前期产的卵孵化率高,后期产的卵孵化率低。
抗逆能力
卵抗低温能力:根据胡国文等试验(1986),将卵块置于-2℃冰箱内冷藏50天,孵化率达93.10%。在0℃的条件下,保存40天,孵化率可达100%。卵期耐低温的能力与胚胎发育阶段又有很大关系:一般是初产的卵(1天之内,大概是囊胚期)抗低温能力最强,2天之后,胚胎开始形成附肢分化期,抗低温的能力就显着降低。卵袋浸水5天对孵化率没有显着影响。
捕食
草间小黑蛛在棉田内主要捕食棉花多种害虫和多种虫态。根据我们室内测定(1987),对各种害虫的日捕食量是;棉叶蝉13.50头;
棉小造桥虫初孵幼虫10头;棉铃虫初孵幼虫18头;棉蚜19.57头。亦可捕食红铃虫成虫。不捕食棉铃虫卵和
斜纹夜蛾初孵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