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血竭
蓼科拳参属植物
草血竭(Bistorta paleacea (Wall. ex Hook. f.) Yonek. & H. Ohashi)是蓼科拳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60厘米;根茎黑褐色;基生叶窄长圆形或披针形,基部楔形,叶柄茎生叶披针形,叶柄短,最上部叶线形,托叶鞘下部绿色,上部褐色;穗状花序,苞片卵状披针形,花深裂,淡红或白色,花被片椭圆形;瘦果卵形,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根茎肥厚,横生,常弯曲,外面棕黑色,内面粉红色,具多数坚韧须根。茎直立,不分枝,淡绿色,有棱,无毛。基生叶有长柄,长3-7cm,有棱;叶片狭长披针形,长7-12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渐狭,呈楔形,稍不对称,且不下延成翅状,边缘有不明显细齿,且常反卷,中脉有时呈红色,网脉明显,尤以边脉显著,两面无毛;茎生叶互生,下部叶有柄,上部的无柄,叶片较基生叶小;托叶鞘膜质,长达5cm,棕色,疏被短柔毛,有纵脉多条,先端常2裂状。
总状花序穗状,单生于茎顶,近直立,长3-4cm,直径5-9mm,小花粉红色,花梗长约2mm,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被5深裂,裂片卵状椭圆形;雄蕊5,较花被稍长;子房长卵形,花柱极小,2裂。瘦果扁卵形,红褐色或棕黑色,光亮,包藏于宿存花被内。花期5-10月,果期9-12月。
药材鉴定:干燥根茎呈扁圆柱状,常蜷曲,两端略细,长2.5~7厘米,径1~2厘米,表皮黑棕色,有较粗横纹,有的成节状,残留少量叶基和须根。质硬,不易拆断。断面不平坦,红棕色,维管束呈黄白色,点状排成一圈。味涩。以无须根、心红棕色者为佳。
产地生境
草血竭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印度东北部、泰国北部也有栽培。生于海拔1500-3500米山坡草地或林缘,喜凉爽、向阳的环境,土壤以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较好。繁殖方式一般为分株繁殖
主要价值
草血竭辛、苦、温,具有活血散血,止痛消肿生肌之效,可用于治疗吐血、崩漏、外伤出血、跌打伤疼、胃脘疼痛等症状。
药材信息
【性味归经】①《滇南本草》:“微温,苦辛微涩。”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酸。”无毒。”入脾,胃,肾三经。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或干粉0.5~1钱,吞服;外用适量,干粉敷患处。
【备注】(1)同属植物圆穗蓼(球花蓼、拳参)Polygonum sphaerostachyum Meisn,云南地区亦作草血竭入药,西藏地区称拳参。功效类似。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功能主治
散血止血,下气止痛。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积,症瘕积聚,月经不调,浮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宿食,消痞块年久坚积板硬,胃气疼,面寒疼,妇人症瘕。
消浮肿,破瘀血,止咳嗽。
《四川中药志》:散血,止血
治丹停,黄肿,无名肿毒及妇女火疳病,并涂蛇咬伤。
《云南中草药选》:止血止痛,收敛止泻。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实用选方
治男女痞块疼痛,症瘕积聚:草血竭焙为末。
每服一钱,沙糖热酒服。
气盛者,加槟榔、台乌。
(《滇南本草》) 治寒湿气浮肿:草血竭三钱,茴香根三钱,草果子二钱。
共为末,同鳅鱼煮吃三、四次。
(《滇南本草》) 治菌痢:草血竭干粉一钱至一钱五分,吞服,一日三次。
(《云南中草药选》) 治外伤出血:草血竭研粉外涂伤口。
(《云南中草药选》)
原生形态
配乌药,辛开温散,用草血竭之温,以散脾胃之寒凝,用乌药之辛,以调脾胃之气机,相须使用,可治脾胃虚寒之腹痛,疗效大增。
配槟榔,辛散温通之力大增。
配草果,辛开温散,用治中焦脾胃虚寒所致诸证,疗效增强。
配猪苓,用治小便不利,对于下焦偏寒者效佳。
参考资料
草血竭 Caoxuejie.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4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