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病毒病是由草莓感染上不同病毒后引起发病的总称。草莓病毒病在中国主要是由草莓斑驳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草莓镶脉病毒和草莓皱缩病毒4种病毒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草莓上的病害。多表现为花叶、黄边、皱叶和斑驳,病株矮化,生长不良,结果减少,品质变劣,甚至不结果。
病原特征
草莓病毒的种类多达62种,其中草莓斑驳病毒(英文名:Strawberry mottle virus,简称Smo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英文名: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简称SMYEV)、草莓镶脉病毒(英文名:Strawberry vein band virus,简称SVBV)和草莓皱缩病毒(英文名:Strawberry crinkle virus,简称SCrV))是侵染中国草莓的4种主要病毒,总侵染率为80.2%。病毒喜温暖高湿的环境,适宜病毒增殖与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2-27℃,相对湿度90%以下。
为害症状
草莓全株均可发生病毒病,草莓受单种病毒侵染,往往症状不明显;被
复合侵染后,主要表现长势衰弱、退化,新叶展开不充分,
叶片稀少、无光泽、失绿变黄、叶缘不规则上卷、皱缩扭曲,植株矮化,座果少产量低。在中国草莓主栽区有4种病毒。
草莓斑驳病毒:单独侵染栽培种草莓时往往不表现明显症状,但病株长势衰退,果实品质下降,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时可产生斑驳症状。病株严重矮化,叶片变小,产生褪绿斑,叶片皱缩及扭曲。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单独侵染栽培种草莓无明显症状,仅使病株轻微矮化,使草莓长势变弱,产量和果实质量严重下降。复合侵染时引起叶片黄化或失绿,老叶变红,植株矮化,叶缘不规则上卷,叶脉下弯或全叶扭曲,致整个叶片枯死,严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明显减产。
草莓镶脉病毒:单独侵染栽培种草莓时,无明显症状,但引起植株生长衰弱,匍匐茎抽生量减少,产量和品质下降,与斑驳病毒、轻型黄边病毒复合侵染后引起病株叶片皱缩、扭曲,同时沿叶脉形成黄白色或紫色病斑,叶柄也有紫色病斑,植株极度矮化,匍匐茎发生量减少,产量和品质下降。
草莓皱缩病毒:草莓危害性最大的病毒病,感病植株表现为叶片畸形,叶上产生褪绿斑,沿叶脉出现小的、不规则褪绿斑及坏死斑,叶脉褪绿、透明,幼叶生长不对称扭曲皱缩,小叶黄化,叶柄缩短,叶小,植株矮化,病毒株草莓匍匐茎抽生量减少,繁殖力下降果实变小。草莓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绝产。草莓皱缩病毒与斑驳病毒复合侵染时,植株严重矮化,如再与轻型黄边病毒复合侵染,危害更为严重,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绝产。草莓皱缩病毒是草莓上危害性最大的病毒。
分布范围
草莓斑驳病毒分布极广,世界上凡有草莓栽培的地方,几乎都有草莓斑驳病毒。草莓皱缩病毒为世界性分布。
侵染循环
病毒主要在草莓种株上越冬,通过蚜虫传毒。
流行规律
草莓病毒病的最易显症生育期为成株至开花座果期。发病潜育期5-10天。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草莓病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4-7月、9-11月。年度间入春早、入秋迟、温度偏高、多晴天、利于蚜虫等虫媒发生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与传毒虫媒发生偏多的作物相邻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偏氮施肥、防治传毒虫媒不及时的田块发病重。连年种植,病毒病发病率高。品种间抗性有差异。但在一些栽培品种上并不表现明显的病状,在野生草莓上则表现明显的特异症状。病毒病的发病率和发生严重度与草莓栽培年限成正比。品种间抗性有差异,但因种苗是无性繁殖,品种抗性易出现严重退化现象。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从种苗移栽成活查到危害起用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4次,有较明显的抑制病害扩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