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潜环斑病毒
欧洲病毒
草莓潜环斑病毒是欧洲病毒。草莓潜环斑病毒在其它大陆的扩散有限分布在EPPO地区的有:比利时、前捷克和斯洛伐克、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波兰、葡萄牙、瑞士、西班牙、英国,整个西欧可能都有;美洲的有:加拿大;大洋洲的有:新西兰;现已查明EC地区也有分布。
物种学史
学名:草莓潜环斑病毒
异名 : strawberry latent ringspot, rhubarb virus 5, Aesculus line pattern virus
英文名 : strawberry latent ringspot virus
分类地位: 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
寄主植物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比较广,自然条件下,在许多野生和栽培植物中都存在,可以隐症侵染大范围种植的草本测试植物。在机械接种的167种双子叶植物中,受侵染的高达126种,这126种分属27个家族(Schmelzer, 1969)。绝大多数是系统性侵染但不表现症状。分离物的毒性各不相同。比如它可以系统感染草莓(Fragaria spp.)、复盆子(Rubus idaeus)、欧洲甜樱桃(Prunus avium)、桃(P. persica)西洋接骨木(Sambucus nigra)、黄瓜(Cucumis sativus)等,引起脉间褪绿和坏死。系统隐症感染黄瓜烟和矮牵牛。局部感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烟草(Nicotiana tabacum)、(N. glutinosa)千日红(Gomphrena globosa)、香杏(Tetragonia expansa)、茴藜(Chenopodium quinoa)和一种藜(C.murale),引起坏死斑。
诊断寄主
主要有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一种藜(C. murale)、茴藜(C. quinoa)。其症状是局部褪绿或坏死斑;系统褪绿或变形,有时甚至有坏死或轻微的褪绿斑。黄瓜(Cucumis sativus),具有局部坏死斑或无症状;系统性脉间褪绿或坏死。在夏季,新生叶虽不表现受害症状但含有病毒;在冬季,症状也可能会维持。在一些作物中会形成一些突起(Tomlinson & Walkey, 1967)。该病毒在黄花烟(Nicotiana rustica),烟草(N. tabacum) 和矮牵牛(Petunia hybrida)中属系统性侵染且无症状出现。繁殖寄主:黄瓜(Cucumis sativus)
分析寄主
一种藜(C. murale)看起来好像是最可靠的局部斑寄主,但与苋色藜(C. anaranticolor)相比,后者更易被侵染。
(1)病毒株系
1964年Lister从英国汉普郡(Hampshire)分离出典型株系(Lister, 1964)。尽管该株系与从英国、欧洲和加拿大分离出来的其它株系在毒性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物理性质和血清学行为却非常接近。而从东欧的卫矛(Euonymus)、洋槐(Robinia)和七叶树(Aesculus)上获得的分离物(Schmelzer, 1969)与汉普郡分离物在血清学上难以区分。
(2)传播媒介
靠介体剑线虫(Xiphinema diversicaudatum)(Lister, 1964)和X. Coxi传播(Putz & Stocky)。并且成虫和若虫都可以传播该病毒(Harrison,1967; Taylor & Thomas,1968; Putz & Stocky,1970)。Taylor & Thomas证明该病毒在离开植物体后,可在剑线虫(Xiphinema diversicaudatum)中保毒84天(Taylor & Thomas, 1968)。在剑线虫 喂食了受草莓潜环斑病毒侵染的植物后,其舌突起内腔的表皮内膜(探针)和食道管与类病毒颗粒有关。
危害情况
可引起草莓和覆盆子(Lister, 1964; Taylor & Thomas, 1968), 不同程度的斑驳和减产,且因品种的不同而异。
(1)引起芹菜舌形叶(Walkey & Mitchell, 1969)和刺槐属(Robinia pseudoacacia)花叶、卫矛属(Euonymus europaeus)的黄斑驳和Aesculus carnea的线状斑(Schmelzer, 1969),玫瑰绿色环斑及矮化(Cammack, 1966; Harrison, 1967)。
(2)此外,该病毒在芦笋、黑莓、黑醋栗、红醋栗、樱桃、接骨木、葡萄、李子、桃子、玫瑰、大黄和水仙等植物上也有发现。
(3)感染27个科的126种植物。系统感染草莓(Fragaria spp.)、复盆子(Rubus idaeus)、欧洲甜樱桃(Prunus avium)、桃(P. persica)、西洋接骨木(Sambucus nigra)、黄瓜(Cucumis sativus)等,引起脉间褪绿和坏死。黄瓜和矮牵牛为系统的隐症感染。局部感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烟草(Nicotiana tabacum)、心叶烟(N. glutinosa)、千日红(Gomphrena globosa)、香杏(Tetragonia expansa)、茴藜(Chenopodium quinoa)和一种藜(C.murale),引起坏死斑。诊断寄主为苋色藜、茴藜、黄瓜、黄花烟、矮牵牛。
形态特征
用超速离心法获取高纯度病毒时,病毒倾向于沉淀,但是在超速离心前当加入牛血清蛋白(BSA)至终浓度0.2%,或用Sephadex G-200取代超速离心来富集病毒,可以避免沉淀生成(Richter & Proll,1970)。
病毒颗粒的特征
病毒粗提物包含1种主要的组分(B),沉降系数为126S(Mayo等,1974),128-130S(Brunt,1964),130S(Richter & Proll,1970)或134S(Mayo等,1974)。有时有1种组分(T)出现,其沉降系数大约为50S(Richter & Proll,1970)或58S(Mayo等,1974)。组分B的颗粒能够在氯化铯中沉淀为一个浮力密度为1.46g/cm3的带(Mayo等,1974)。
病毒颗粒的结构
颗粒大小相等,直径30nm,通常有明显的六边形轮廓。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一些病毒颗粒可以被染料着色,而另外一些不能,很可能分别是组分B和组分D。
病毒颗粒的组成:
(1)核酸
RNA,单链。B组分的一些颗粒包含一个分子量为2.6×106 M.Wt的RNA分子,其余颗粒包含两个分子量为1.6 ×106 M.Wt的RNA分子。B颗粒的RNA平均含量是38%(Mayo等,1974)。
(2)蛋白质
病毒颗粒包含两种多肽分子,分子量分别是44000 M.Wt和29000 M.Wt(Mayo等,1974)。在蛋白质组成上,草莓潜环斑病毒与其它多面体病毒不同,多面体病毒只有一种分子量为55000 M.Wt的多肽(Mayo, Murant & Harrison,1971)。
传播途径
依赖菟丝子传播
该病毒不能被Cuscuta californica或C. subinclusa传播,但曾经在寄生于受该病毒感染的植物上的菟丝子中发现一个株系。种传植物:该病毒在Mentha arvensis(Taylor & Thomas, 1968)、野芝麻(Lamium amplexicaule)、悬钩子、繁缕属Stellaria media (Murant & Goold, 1969)、茴藜(Schmelzer, 1969; Allen et al., 1970)和芹菜(Walkey & Whittingham-Jones, 1970)上,重要以种传为主。薄荷等的种传率在70%以上。
检疫与防治
检测方法
不能根据SLRSV在作物上引起的症状作为鉴定SLRSV的方法,因为该症状可能与其它生物的或非生物的原因造成的相混淆。此外还有许多植物是无症侵染。因此检测和鉴定该病毒必须依赖生物分析法和血清学试验。
SLRSV容易由汁液的摩擦接种传毒。然而对木本植物的机械接种而言,汁液的抽提物必须置于2%的烟碱溶液中或高pH值的缓冲液中以降低植物多酚的毒性,因多酚抑制病毒的侵染性。对草本植物而言,该病毒汁液易通过机械接种传毒。
绝大多数SLRSV的分离物易引起以下症状:
(1)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一种藜(C. murale)、茴藜(C. quinoa)。其症状是7天内是局部褪绿或坏死斑;以后是系统褪绿或变形,有时甚至有坏死或轻微的褪绿斑。
(2)黄瓜(Cucumis sativus),具有局部坏死斑或无症状;系统性脉间褪绿或坏死。在夏季,新生叶虽不表现受害症状但含有病毒;在冬季,症状也可能会维持。在一些作物中会形成一些突起(Tomlinson & Walkey, 1967)。该病毒在黄花烟(Nicotiana rustica),烟草(N. tabacum) 和矮牵牛(Petunia hybrida)中属系统性侵染且无症状出现。
控制方法
在缺乏抗性材料的情况下,在没有已知的SLRSV侵染的地区和土壤中仍没有带毒剑线虫存在的情况下,应加强无菌材料的使用。SLRSV可通过2年的休耕制得到控制,或者采用休耕制,或者通过种植免疫寄主。在此期间剑线虫(X. diversicaudatum)逐渐失去传染力,假若该病毒不经意地引入该种植田时,如果2年的休耕制该病毒仍得不到控制的话,可尽可能延长休耕时间,之后将土壤熏蒸以杀死线虫,就这样也仍有可能不能完全根除该病毒,但是它至少可延迟SLRSV的二重侵染达多年(Harrison and Murant, 1996)。良好的杂草控制对减轻SLRSV感染幼苗的危险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杂草是剑线虫(X. diversicaudatum)幸存的根源(Harrison and Murant, 1996)。该病毒已通过茎尖培养技术,从几个感染植物品种包括水仙中得到根除(Stone et al., 1975)。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2:51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寄主植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