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亭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初建时是草亭,民国年间改为瓦亭。
历史沿革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这段话中所说的“草庐”,其庐址就在现草庐亭处。
史载,诸葛亮离开草庐后,其弟诸葛均也离开隆中,仕官在外。据《襄阳记》记载:诸葛亮走后,“嗣有董家居此宅,因董家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此后,故居无人管理。时至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和长史李兴至隆中观亮故宅,却“觌尔故墟”。西晋以后,随着诸葛亮声望的不断提高和对诸葛亮纪念活动的增加,隆中诸葛草庐又得以恢复。纪念他的武侯祠等建筑相继兴建。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朱见淑袭封襄王(襄简王)。他迷信风水,“慕隆中山佳奇,择为坟地,”封山驱民,大 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筑,碑刻石铭,荡然无存,这是诸葛亮离开隆中后一千二百多年诸葛草庐遭到的最大浩劫。
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暂理襄阳府事的光化王朱祐櫍奏请明朝廷批准,将诸葛草庐迁到今武侯祠下面五十米处,距草庐原址(即襄王陵)二百米左右。
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桢和他的上司阎芹宣等,见诸葛草庐水浸虫蠹,早已倾毁圮残,风雨飘摇,于是就在东山洼里重建了草庐。
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下襄阳。1643年4月,闯王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起义军杀藩王,同时挖掘了那个迷信风水的襄简王朱见淑的坟墓,为隆中诸葛草庐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郧襄观察使赵宏恩到隆中寻草庐故址,但见乱草牵衣,断碑卧水,一片衰败景象,于是就在襄简王陵墓旁建了一个草亭,作为草庐的纪念。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襄阳府事尹会一在赵宏恩的支持下,改建了草庐,即1984年改建为卧龙深处的野云庵。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到隆中,见祠宇荒落,草庐无存,邑志所记诸名胜,淹没不可辨认,于是在所谓草庐故址,依山为屋,修复“卧龙深处”。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兵备使者刘保林在今三顾堂与武侯祠之间也建过草庐。
隆中-草庐遗址
草庐亭位于
隆中山畔,是
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居住房子的象征性建筑。这里背山向谷,周围竹芭松茂,环境幽胜。诸葛亮在《
前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指的就是此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湖北省人民政府和襄阳地区、
襄阳市人民政府曾于1954年、1957年、1964年、1979年多次对草庐亭进行过维修。草庐亭现为双层六角亭,有木梯通二层,门额题“草庐遗址”四字,门两边的石柱上刻有“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对联,对
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作了高度评价。
地理位置
草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