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堆岭村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秀新社区下辖村
草堆岭村,位于坑梓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禾场吓村、城内村、城外村、东一村、新乔围村。地处深圳东北部低山丘陵地带;秀新河从村西南流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深圳坑梓黄氏族谱》记载,先祖黄瑞鋐、黄瑞钟在此建造秀岭世居时,因秀岭斜坡下面辟有晒谷场,斜坡上是谷草堆放处,故取名草堆岭。该村于20世纪60年代在原地重建,为适应生产管理的需要,原秀岭村(自然村)被分为草堆岭、禾场吓两个生产队,后草堆岭独立成村。
清朝,属归善县。1912年,属惠阳县。1949年10月,属惠阳县第四区;1957年12月,属坪山乡;1958年11月,属宝安县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属坑梓农场;1963年1月,属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葵涌区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属坪山区;1986年10月,属坑梓镇;1993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2004年,属坑梓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属深圳市坪山新区坑梓街道秀新社区。
世居村民主要为黄姓。明末,黄姓先祖从嘉应州兴宁(今广东梅州)迁移至惠州府归善县白马碗窑,再从白马碗窑迁居坪山高寨子,后又迁到坪山江边村;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从坪山江边村迁移至坑梓;清乾隆年间迁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125人,其中男性50人,女性75人;80岁以上6人,最年长者91岁(男)。非户籍外来人口5700余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番薯、甘蔗,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三来一补”企业,村经济开始转型。现村集体经济经营主要以工业区厂房出租为主,兼有少量的土地出租。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传统(节庆)食品有糍粑、客家茶果等。
秀新路、秀岭路、梓兴路、双秀路等经过该村。1972年通电,1988年通自来水,1990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电话,2000年通互联网。村内建有党群活动中心、篮球场。
村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为秀岭世居,由黄氏四世祖黄瑞鋐和黄瑞钟联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前后创建,为三堂两横四角楼一围龙式建筑。正面开四门,左中右三个门可进出围屋,两侧的角楼已毁。最前是下堂,一般用来存放农机具,平时供儿童和老人休息娱乐;中堂在三堂中进深最长、面积最大,常用作家族大型活动时设宴场所或召开家族会议的会场;上堂为祖堂,用于供奉祖宗牌位,是举行祭祖、婚丧等家族活动的场所。秀岭世居建造华美,厅堂两侧的木雕十分精美,于围屋中不常见,木雕多为龙、凤、鱼、蝠。围屋外是开阔的禾坪和一大汪月池,已看不到四周碉楼。屋内的厅、堂、房、井、廊院布局错落有致。有门联“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匾额为“秀岭世居”,书于清乾隆五十九年。该世居最大特点为左右两大门各自独立成单元,右侧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左侧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同一世居于不同年代分别重修两个大门的做法,秀岭世居也是独例。
秀岭世居内的左右祠堂为草堆岭现仅存的宗祠。一座为黄瑞鋐宗祠,一座为黄瑞钟宗祠,均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占地面积均约1000平方米。清同治年间“大五房同立”重修的右侧祠堂完整。清道光年间“三房同立”重修的左侧祠堂,因疏于维护,虽保持许多旧时痕迹,但残垣断壁的祠堂中仅留下“江夏堂”匾额高高悬挂。每年清明或九月重阳,该村村民会自行到祠堂祭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6 20:1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