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寺寻无名法师
南梁朝刘孝先诗作
《草堂寺寻无名法师》是南朝梁诗人刘孝先的创作的五言古风诗作。
作品全文
飞镜点青天,横照满楼前。
深林生夜冷,复阁上宵烟。
叶动花中露,湍鸣闇里泉。
竹风声若雨,山虫听似蝉。
摘果仍荷藉,酌水用花传。
一巵聊自饮,万事且萧然。
作品赏析
一、二句写月下寺楼。飞镜,指明月。首句用一“点”字刻画“飞镜”高悬,给人以天高月小,无限空濛廓落之感。次句写月照寺楼。草堂寺在山北,此言“横照”,见月渐西斜,夜已深沉,在黑幕笼罩的山林中,孤寺当月,清辉满楼,显得格外醒目。三、四句进一步描绘寺庙气氛:深林幽暗,夜气寒冽,侵肌透骨;楼阁上升起一缕淡淡香烟,袅袅不绝。清幽如水的月色洒在轻烟缭绕的寺楼之上,烟光月色给山林中的草堂寺蒙上一层梦幻般的神秘色彩。诗人着重写孤寺当月的一处之明,以及复阁宵烟透出的一缕暖意,反衬出整个空山虚谷之暗和深山莽野之寒。这里以明与暗、暖与寒两种矛盾对立的事物相比衬,构成一种幽僻深邃的境界,表现出一种凌寒虚漠的气氛。
接下四句写寺庙周围自然景物。花中清露映月,珠光闪烁;溪谷泉水流淌,潺潺不息。寺旁篁竹随风摇曳,萧萧若雨,四处虫声凄切,宛如寒蝉夜鸣。这里写叶动、湍鸣、竹风、山虫诸物之态,意在表现山林之夜的沉寂与荒凉。这四句在写法上又有所不同,“叶动”、“湍鸣”二句侧重描状,但一是实写视觉形象,一是虚写听觉感受,前者尤见刻画纤细入微,“竹风”、“山虫”二句则兼用比况,言竹风声“若雨”、山虫鸣“似蝉”,不仅十分真切,且由比喻中见出诗人闻此声息之感受。
前八句描绘夜间山林佛门之地的清虚冷寂之境,虽不无幽趣,然其境过清,实令凡人难耐这份凄凉。但对于诗人所访求的那位僧人而然,则无疑是一块难得的“净土”。诗的后面四句便紫外入内,由草堂寺环境而写到寺内的无名法师。
写人先写其饮食。这位僧人吃的是野果,饮的是清泉。所饮所食,俱出自林间山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饮食大有不沾凡间烟火意味,此僧心志之淡泊可见。且“摘果”藉之以荷叶,“酌水”传之以莲花。荷莲乃佛门象征之物,这更有浓厚禅意。结尾“一巵聊自饮,万事且萧然”二句,描写其瓢水独饮、万事萧然的神态,简洁两笔由表及里地勾勒出此僧一副出尘脱俗、寂心空门的形象。
全诗写“无名法师”仅此四句,大部分笔墨用在描写自然景物和寺庙的环境,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诗中自然景物景物、寺庙环境与寺内之人那种身孤心寂、纤尘不染的形象协调融洽。虽说全诗没有充分表达出题面“寻”字的动作感,但这点缺陷不至于影响全篇结构的完整。
作者简介
刘孝先,南朝梁诗人。彭城(今徐州)人。齐大司马从事中郎刘绘之子、刘孝绰第七弟。善五言诗,工画。初为武陵王法曹、主簿,王迁益州,随府转安西记室。代表作《咏春》、《春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22:33
目录
概述
作品全文
作品赏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