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叶纹镜,圆纽,四叶纹纽座,亦有弦纽或伏螭钮而无纽座者。纽或纽座外一般为大方格铭文带围绕,有的仅有方格而无铭文。内向连弧纹缘,以十六连弧最多,根据布局和纹饰可分为
四乳草叶纹镜、四乳花瓣草叶纹镜、规矩草叶纹镜。草叶纹镜是汉代流行的主要镜类之一,以四乳草叶纹镜占绝大多数,主要流行在西汉前期和中期。
纹饰
在地纹的基础上,添加了花叶纹,形成了
战国的花叶纹镜。一般花叶简单,较为
图案化,花叶多为四朵、八朵,菱形花叶纹则为五朵。
西汉以后,又出现了花叶纹和草叶纹镜,而所谓「草叶纹」,有人认为可能就是「麦穗纹」,这就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农业社会立国的
历史。
到了唐代,更出现了写实的花卉纹饰,加上浅浮雕工艺的表现手法,格外富丽堂皇,也反映了唐代鼎盛时期欣欣向荣的气象。
连弧纹镜,一般为柿蒂形钮座,间饰以“长宜子孙”字铭,以内向连弧纹为主要装饰,流行于东汉中晚期。此期铜镜,较之前代已有发展,其镜面微凸,使人面得以全部照出,较为科学,纹饰多柿蒂,纽较大,其连弧纹多在内区,创浮雕式作法,纹饰突出,种类增多,铭文多为吉祥字语。
可分为V式:
I式:钮座外为内向八连弧纹,连弧每一曲有一直线与钮座垂直相连。纹饰外围以铭文带。
II式:连弧纹与钮座间填饰有线条、涡纹。连弧纹外围以铭文带,铭文带两侧又饰有短线直纹。
III式:钮座四叶问有四字铭文。钮座外为内向八连弧纹,并围有云雷纹一周。云雷纹一般为八个小圆圈,加数日不等的斜线组成。
IV式:比III式省略了云雷纹带。四叶钮座的叶间多书长脚花式篆“长宜子孙”,八连弧间也常有铭文与之对应。
V式;比IV式更为简略,钮座外为内向连弧纹,无铭文和云雷纹。
出土佐证:
(《大葆台西汉木榔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I式、II式连弧纹镜,III式
蟠虺纹镜新出现并流行。博局纹镜开始出现。
铭文特点
两汉时期铜镜铭文占据重要的位置,它字体多样,文辞内容丰富,是鉴定汉镜的重要依据。西汉初期,镜铭多出现在钮座外,句法往往加“兮”字,比较接近楚辞的文风。
西汉中期以后,铭文占据了重要位置,有的甚至取代了纹饰。这时铭文的字体笔书,除尚方镜中能保持整齐划一的姿态外,一般铜镜则—反汉初谨严不苟的作风,出现了代用字、简笔字及句中缺字等现象。这种状况之所以能被社会习俗接受,是因为简字、代字在当时大众中已广为流传,故凡遇到笔画较繁或文字较生涩的字,多以简字来代替,如最习见的“古”代“贾”,“守”代“兽”,“次”代“饮”,“周”代“雕”等。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镜铭字体近汉隶寓有小篆笔意,虽还有简画省笔,但比西汉文体更接近书写文体。
东汉中期以后,铭文在表现各种意义之外,往往加上铸镜的纪年,为后代判断古镜的确切时代提供了依据。除纪年镜外,还有纪氏铭文或纪名铭文。纪氏铭常见的商:肖氏、阴氏、程氏、耿氏、叶氏、潘氏、樊氏、严氏、吕氏、许氏、史氏、秦氏、李氏、石氏、龙氏、驺氏、朱氏、袁氏等。纪名铭文又分人名、爵名、铸镜机构名,如:周仲、会稽师鲍、师郑豫、公孙家、张兴、吴郡赵忠、吴将军、尚方、右尚方、上方、青羊、青盖、青胜、三羊。
2.西汉初期是铜镜铭文的萌芽时代,文辞简略,依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1)男女或朋友间的纪念赠答铭文,措辞委婉曲折,如怨如慕,意味深长,有纪念相思勿忘而兼含颂祷之意。
(2)庆祝颂祷铭文,种类少,但数量多,证明当时十分盛行,如“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等。
(3)具有修养的意义而用作规箴的铭文,铭文较长,分铸于内外铭带。
3.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铜镜铭文种类繁多,照文意性质,可分为二类:
(1)赠答铭文,有属于男女或朋友关系的纪念辞,又有意义深长、耐人玩味、脍炙人口的妇女赠送其远行丈夫的语句。
(2)用于庆祷的吉祥铭文,或歌功颂德、宣示威武的铭文。
(3)
宗教神话内容的铭文,如《穆天子传》传下来的东王公、西王母故事,镜铭中也有表现。《汉书?天文志》中有五宫之说,于是行车方位有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配置,渗透到镜铭中,成了习见的语句。另外,受道家影响,镜铭中常有仙人、玉英、醴泉、芝草等铭词。这类铭文非常流行,字句多为整齐的七言或四言、三言,文体大率相似,它对研究七言体的出现很有价值。
常见铭文有:
①“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鱼形)
②“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宜酒食。”(鱼形)
③“大乐末央,长相思,愿毋相忘。”
④ “修相思,烦毋相忘,大乐未央。”
⑤“内请(清)质以昭明,光辉像夫日月,心忽。”(内圈铬)“扬而愿忠,然雍(壅)塞而不泄,怀靡美之穷皑,外承驩 (欢)之可说,慕窈窕之灵泉,愿永思而毋绝。”(外圈铭)以上铭文多配置于蹈璃纹镜上。
⑥“常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
⑦“常与君,相驩(欢) 幸,毋相忘,莫远望。”以上见于
蟠虺纹镜。
⑧“见日之光,所见必当。”
⑨“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⑩“见日之光,长毋相忘。”
⑾“内清质昭明,光辉象 (像)夫今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
⑿“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夫而日而月而。”
⒀“洁清白而事君,怨阴驩(欢)之宾明,焕玄锡之流泽,志疏远而日忘,慎糜美之穷皑,外承驩(欢)之可说,慕窈窕于灵泉,愿永思而毋绝。”
⒁“炼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而宜文章,以延年而益寿去不羊,与天无极,如日之光,长未央。”
⒂“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意,美人会,竿瑟侍,贾市程万物。”以上见于连弧纹镜上,字体有的方正,有的则瘦长,简笔较多。
⒃ “见日之光,长乐未央。”
⒄“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服者君卿。”
⒅“见日之光,天下大阳。”
⒆“见日之光,天下大阳,服者君卿,所言必当。”⒇“常贵富,乐未央,长相思,不相忘。”
(21) “日有烹,宜酒食,长贵富,乐毋事。”
(22)“君行卒,予志悲,久不见,侍前稀。”
(23)“心思美人,毋忘大王。”
(24)“愿长相思,久毋见忘。”
(25)“与天相寿,与地相反。”
(26)天上见长,心思
君王。”以上多见于草叶纹镜。
(27)“尚方御竟(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金石如侯王兮。”
(28)“尚方作竟(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
(29)“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主四彭,朱爵玄武顺阴阳。”
(30)“此有佳镜成独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礼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葆。”
(31)“作佳镜成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如金石。”
(32)“王氏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放四海,寿如金石之国保。”
(33)“朱氏明镜快人意,上有龙虎四时宜,常保二亲宜酒食,君宜官秩家大富,乐未央,宜牛羊。”
(34)“杜氏作竟〔镜〕四夷服,多贺新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受大福,传吉后世子孙力,官位高。”
(35)“福禄进今日以前,天道得物自然,参驾蜚龙乘浮云,白虎失,上大山,凤鸟下,见神人。”
(36)“福熹进兮日以萌,食玉英兮饮渲泉,驾文龙兮乘浮云,白虎口兮上泰山,凤凰舞今见神仙,保长命令寿万年,周复始今八子十二孙。”
(37)“金之青,视吾形,见至口,长思君,时来游,宜子孙,乐无忧。”
(38)“上太山,见神人,食玉英,饮醴泉,驾文龙,乘浮云,君宜官秩保子。”
(39)“吾作佳镜自有尚,工师刻做主文章,上有古守(兽)辟非羊(祥),服之寿考宜侯王。”
(40)“惟始建国二年新家尊,诏书数下大多思,贾人事市不躬啬田,更作辟雍治校官,五谷成熟天下安,有知之十得蒙恩,宜官秩,藻子孙。”
(41)“调治佳镜子孙息,长保二亲得天力,传入后世乐无极。”以上见于博局纹镜。
(42) “长宜子孙。”(内区)“吕氏作镜自有纪,长保二亲口孙子,辟去不羊(祥)宜古市,为吏高升官人右,寿如金石。”(外区)
(43)“宜侯王,乐未央。” (内区)“侯氏作镜大毋伤,巧工刻之为文章,左龙右虎辟不阳(祥),七子九孙居中央,夫妻相保如威央兮。”(外圈)
(44)“盖作竟(镜)自有纪,辟去不羊(祥)宜古市,长保二亲。”以上见于鸟兽纹镜,
(45)“君宜高官。”(内区)“富且昌,乐未央,师命长,宜侯王。”(外区)
(46)“建宁元年九月九日丙午造作尚方明镜,幽炼三商,上有东王父,西王母,生如山石,长宜子孙,八千万里,富且昌,乐未央,宜侯王,师命长,买者大吉羊(祥),宜古市,君宜高官,位至王公,长乐央口。”以上多见于变形四叶纹镜。
(47)“吾作明竟(镜)幽炼宫商,周罗容象,五帝天皇,白牙单琴,黄帝除凶,朱鸟玄武,白虎青龙,君宜高官,子孙番昌,建安十年造大吉。”
(48)“吾作明竟(镜),幽炼三商兮”(方枚铭)“元兴元年五月丙午日天大赦,广汉造作尚方明竟,幽炼三商,周得无极,世得光明,长乐末央,富且昌,宜侯王,师命长,生如石,位至三公,寿如东玉父,西王母,仙人子,立至公侯。”(铭文带)以上见神兽纹镜。
(49) “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舔)灭天下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此铭文多见于龙虎纹镜。汉镜铭文中,有—些关于铜镜铸造工艺的内容,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铜镜铸制的部分情况。如表明铜镜金属成分的铭文有:“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和“幽炼三商”等,其中以“幽炼三商”较多见。对“三商”,学术界有多种解释,但笔者认为以释为铜、银、锡三种金属为宜,镜铭中“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可以为证。三金中的 “银”经近代检验证明,应是金属铅。另外,“新有善铜出丹阳”,标明镜原料铜的产地。“丹阳”指汉代的丹阳郡(今安徽当涂),它是汉代最有名的铜矿所在地,西汉还在丹阳设有铜官。《汉书·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铜为下。”孟康注:“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
时代背景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它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最为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四神镜、青龙白虎镜、朱雀玄武镜、
蟠螭纹镜、
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画像镜、日光连弧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1)西汉早期,战国时期的一些铜镜继续流行。如四山镜、
蟠螭纹镜等,并且都具有楚式镜的风格。但此时同类的铜镜较战国时同类镜子粗糙,尤其是地纹铸造不甚精整,连弧纹也不甚规整。
西汉前期铜镜仍流行蟠螭纹,有的仍有地纹陪衬。有的在此基础上改变线条结构,变换图案的组合,钮座周围出现了吉祥铭文,成为一种新式的蟠螭纹铭文镜。此时的蟠螭纹已由战国低宽平凸的单线条转变为双线或三线条,重叠大叶将蟠螭纹分为三组或四组。座钮外铭文常出现“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大乐未央,常勿相忘”等追求人生享乐,长寿多福,亲情永恒的思想情节。另外出现蟠螭纹中添加TLV形的三中符号,形成了蟠螭博局纹。此种纹饰持续时间较长,样式多种多样,图案变异丰富,是战国以来延续不断、多姿多彩的蟠螭纹消失前的一道亮丽的晚霞。
(2)汉武帝统治前后,汉朝政治经济都繁荣发展,此时铜镜也有了新的特点:第一,以四乳为基本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布局方式。第二,突出主纹,地纹逐步消失。第三,主题纹饰朴素,图案结构简单。第四,铭文镜大量出现,铭文逐渐成为镜背主题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半圆球钮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纹饰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布局。第六,镜缘以素宽缘为主。
(3)西汉晚期,镜背主题纹饰出现了四乳禽兽纹、多乳禽兽、神人神兽纹、规矩纹等新形式。四神、动物、禽鸟的纹饰造型趋向形象化、趋向写实的风格,铭文丰富多彩,排列灵活,并开始出现纪年铭文镜。主体纹饰精美,开始注重铜镜边缘装饰,多为不完整的双线折波纹,改变了前期多宽素缘的形式。这期间主要产自浙江绍兴的画像镜、半圆方枚神兽镜是其中佼佼者,其工艺以高浮雕为主,刻划极为精细、纹饰内涵丰富,多有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之后还有连弧纹、变形四叶纹、龙虎纹和夔凤纹等,纪年铭文亦开始流行。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
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汉中期铜镜工艺高度发展,形制和花纹出现了显著变化,镜面增大,镜壁加厚,弦纹钮和桥形钮少见,代之而起的是半球形圆钮和连峰钮、兽形钮等,平素缘或内向连弧纹缘。主题纹饰广泛使用四分布局方式,即以四乳为基点将镜背分为四区,其间布置主题纹饰。同时,这时期铭文已经成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铭文有“见日之光”和“昭明”等,字体多为镌刻秀丽的篆书体。战国以来流行的地纹已经消失。这时期流行的镜类有星云纹镜、日光镜、昭明镜、重圈铭文镜、禽兽纹镜、连弧纹镜等。
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铜镜工艺又有新的变化。镜背纹饰由静化趋于动化,出现了象征祥瑞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各种瑞兽、禽鸟和具有升仙之意的羽人等形象,图案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表现手法仍以阳线勾勒,但比以前更细腻,非常美观。流行的镜类有四神博局镜、四乳禽兽镜和多乳禽兽镜等。东汉中期南方盛行以神人车马和瑞兽为题材的画像镜,以浮雕技法表现画面,别具—格。这一时期铜镜注重边缘装饰,多在边缘上饰花纹带。同时,铭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常见的铭文有“尚方”、“善铜”和纪氏铭等,并出现了地支十二字和七言韵语。如“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而山石天之保今”和“汉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等,都是当时最流行的铭文。“尚方”是指官方作坊制作的铜镜,而“汉有善铜出丹阳”则指铜镜原料产于丹阳。这些铭文不仅反映了汉代人乞求祥瑞避邪和升仙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商品宣传性质。
西汉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细密风格。当时主要流行的镜子有草叶镜、星云镜、日光镜和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
汉镜不仅式样丰富,工艺精巧,而且其文饰也具有很高的
艺术性和装饰性,装饰花纹出现程式化。其装饰由纽座的放射式到轴对称,由平面到浮雕,边缘更为复杂,而铭文已成为整个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工精良,纹饰优美,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珍品。
西汉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细密风格。当时主要流行的镜子有草叶镜、星云镜、日光镜和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
一、简述
两汉时期包括西汉、新莽、东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并没有衰退,而是转向了制造铜镜等方面。因此,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两汉铜镜已发展成一般商品,这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汉镜铭文中出现的许多“尚方”铭及纪氏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属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颜师古注:“尚方主作禁器物。”《后汉书?百官志》:“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掌上手工作御刀创诺好器物,亟—人。’”铜镜铭文中大量出现的“尚方作镜真大好”、“尚方作镜四夷服”等字句表明,制作铜镜也是尚方的任务之纪氏铭如:“王氏作镜真太好”、“朱氏明镜快人意”、“田氏作镜四夷服”等,都明确记述了制作者的姓氏,并有很强的宣传广告作用,表明民间铸镜业已十分普及。
大约在东汉中期,随着铸镜业的
发展,全国形成了几个铸镜中心。这些中心都在离铜矿区较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会稽郡的治所山阴(今浙江绍兴),江夏郡(今四川广汉北),蜀郡(今四川成都)等。这些地区的铸造工艺精巧,许多精美的铜镜就是在这里铸造的,如神兽镜、画像镜。
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66%~70%,锡23%~24%,铅4%~6%。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铜镜中加入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
汉代铜镜中,有一种奇特的铜镜——透光镜。此镜发明于西汉时期,外形和普通镜一样,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镜面相对的墙上,会反映出镜背花纹的影像,古人称之为“幻镜”。隋唐之际的王度《古镜记》、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清代郑复光《镜镜詅痴》等都有记载和研究。近代研究表明,铜镜透光是铜镜冷却和加工研磨镜面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所致。
两汉时期的铜镜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色。西汉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铸镜工艺发展不大,仍沿用战国铜镜的风格,镜面小,镜壁单薄,弦纹小钮,纹饰多见变形蟠螭纹和蟠虺纹。与战国铜镜不同的是汉镜钮座往往有铭文一周。到“文景之治”以后,特别是武帝以后,经济有了大幅度发展,这时铜镜铸造才出现了高潮,产品质量提高,数量也增加了。其镜面渐大,镜壁略厚,钮为半圆形,墩厚平滑。花纹装饰受当时
帛画、
壁画、
石刻等的直接影响,战国铜镜那种抽象的纹饰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等。往往以绘画、双勾阳线的表现技法出现于镜背,并且围绕镜钮组成同心圆的多层连续图案,并用四分法把纹样分成四等份,构成既对称又连续的圆形装饰图案。从题材上看,已趋于写实,内容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羽化升仙、祥瑞辟邪说法相吻合。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条带式的铭文,都是祝福式的吉祥韵语。
王莽建立新朝后,
铜镜风貌与西汉一脉相承,但仍有发展。纹饰内容愈益丰富,表现手法比以前细腻工整,构图格局采用乳钉间隔成等份和以同心圆形式环绕多层次纹带,颇富立体层次和节奏感。锐边装饰也复杂化了。此时流行一种华美的规矩纹镜,规矩纹间,往往穿插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鸟兽图案。构图巧妙,以圆与方的对比,形成旋转奔驰、活泼生动的优美的图案结构。铜镜铭文,这时出现了十二地支和较长的七言韵语。
东汉时期,铜镜工艺表现出一种不断革新和提高的势头。显然受当时画像石、砖的影响,装饰图案上的人物和动物已普遍流行。在技法上,多采用减地平即和
高浮雕来表现物像,其效果依稀剪影一般。神兽纹和画像纹的出现,更届前所未有。这些画像不事细节与修饰,以粗线条和大轮廓以及高度的形体夸张,表现出古拙奔放的艺术风格。这时铜镜铭文的演变规律,接近书写文字,字体多为小篆间杂汉隶。
二、两汉铜镜的形制特点
两汉时期铜镜的形制较战国铜镜要厚重,但绝没有钝重笨拙的感觉。镜表面或漆黑明亮(即所谓的黑漆古),或呈银灰色。形状,一般均为圆形;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5号陪葬坑出土了一面长方形夔龙纹多钮大铜镜。这是西汉武帝前后的遗物,极为罕见。
镜钮,除西汉初期少数铜镜仍沿用战国时期的弦纹钮外,多数为半圆钮。这种钮制后来成为铜镜钮的基本形式。东汉时期,铜镜的圆钮变得又大又高,十分突出。另外,还有一些特例:星云纹镜的镜钮,均为博山形钮。四川出土的草叶纹镜上常铸一种伏螭钮。
钮座,此时趋于多样化。除圆、方座外,还用连珠纹、连弧纹、四瓣柿蒂纹等纹饰作钮座,镜缘,除西汉初期仍有卷边镜缘外,均为宽厚的外缘,并逐渐呈斜坡状。
三、两汉铜镜的纹饰特点
两汉时期铜镜的纹饰较之战国铜镜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风格。丰要特点是:图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纹远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纹饰结构趋于简单,改变了战国镜纹饰那种严谨细密的风格。
鉴别特点
形状:以圆形为主,到西汉后期出现了方形、菱花形及钟形镜。镜纽从先秦的弓形、长方形、半环形变为以半球形为主。镜体远比先秦的厚重,重量按直径计200毫米左右的可达2500克。
1.
汉代铜镜较之战国铜镜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铜镜的表面多呈银灰色,红色锈。
2.镜钮,除
西汉初期少数铜镜仍沿用战国时期的弦纹钮外,多数为半圆钮,十分规整。东汉时期镜钮又加高加大,显得特别突出。钮都有座,钮座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柿蒂形、连弧形、连珠纹,另外,还有一些特例:星云纹镜的镜钮,均为博山形钮。四川出土的草叶纹镜上常铸一种伏螭钮。
3.钮座,此时趋于多样化。除圆、方座外,还用连珠纹、连弧纹、四瓣柿蒂纹等纹饰作钮座,镜缘,除西汉初期仍有卷边镜缘外,均为宽厚的外缘,并逐渐呈斜坡状。
4.镜缘多为宽厚缘,边厚向内微坡。战国铜镜的卷边,除早期外,已不复存在。
5.两汉时期铜镜的纹饰较之战国铜镜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风格。丰要特点是:图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纹远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纹饰结构趋于简单,改变了战国镜纹饰那种严谨细密的风格。
博局纹有别其他时代纹饰,乳钉纹经常用作装饰,有尖乳、圆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钉。另外,铜镜边缘上的锯齿纹、双线波纹、双线三角纹、流云纹也是区别战国和唐以后铜镜的重要
标志。
6.汉镜铭文减字、减句、省笔略画现象普遍,这种现象在唐以后的铜镜铭文中是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