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糙苏
唇形科糙苏属植物
草原糙苏(学名:Phlomoides pratensis (Kar. & Kir.) Adylov, Kamelin & Makhm.),唇形科、糙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简单或具分枝,四棱形,具槽,下部及花序下面常被长柔毛。基生叶及下部的茎生叶心状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浅心形,边缘具圆齿,茎生叶圆形,较小,上部的苞叶卵状长圆形,向上渐变小,边缘具牙齿。轮伞花序多花,具短总梗或近无梗,排列于主茎及分枝上部。花萼管状,具粗脉,被单生及星状疏柔毛,齿微缺。花冠紫红色,冠筒外面在下部无毛,其余部分被长柔毛,内面有斜升、间断的毛环。小坚果无毛。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简单或具分枝,四棱形,具槽,下部及花序下面常被长柔毛,有时具混生星状毛,其余部分通常被星状疏柔毛及单毛。基生叶及下部的茎生叶心状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0-17厘米,宽3.5-12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浅心形,边缘具圆齿,茎生叶圆形,较小,上部的苞叶卵状长圆形,向上渐变小,边缘具牙齿,有时最上部的近全缘,上面橄榄绿色,被疏柔毛或有时兼被混生的星状疏柔毛,下面色较淡,被星状疏柔毛及单毛或星状短柔毛,基生叶及下部的茎生叶叶柄长3-22厘米,茎生叶叶柄长1-3厘米,上部的苞叶无柄。
轮伞花序多花,具短总梗或近无梗,排列于主茎及分枝上部;苞片在基部彼此接连,较粗,长8-15毫米,线状钻形,与萼等长或较之为短,被星状或成束的疏柔毛。花萼管状,长10-15毫米,具粗脉,被单生及星状疏柔毛,齿微缺,先端具长2-3毫米的芒尖。花冠紫红色,为萼长之1.5-2倍,冠筒外面在下部无毛,其余部分被长柔毛,内面有斜升、间断的毛环,冠檐外被长柔毛,上唇边缘不整齐的锯齿状,自内面密被髯毛,下唇中裂片宽倒卵形,侧裂片较短,卵形。后对雄蕊花丝墓部远在毛环上具纤细向下附属器,花药微伸出于花冠。小坚果无毛。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新疆天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也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北坡海拔1600-2400(2800)米之间的中山、亚高山带,多生长在平缓阳坡、谷地、半阴坡和半阳坡。
草原糙苏是典型的中生杂类草,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草地的建群种或主要伴生种。适宜生长在具有一定砾质化的山地黑钙土及山地暗栗钙土上。它具有喜光、喜湿润、耐寒、耐一定瘠薄等特点。草原糙苏作为杂类草的代表种广泛分布在天山北坡的中山带。它既作为建群种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细叶早熟禾(Poa angustifolia)、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草原老鹳草(Geranium pratense)、直立老鹳草(Geranium rectum)、紫苞鸢尾(Iris ruthenica)、大叶橐吾(Ligularia macrophylla)等植物共同组成不同类型的山地草甸草地类型,也与细裂叶莲蒿(Artemisia gmelinii)、龙蒿(Artemisia dracunculus)、新疆亚菊(Ajania fastigiata)、草地早熟禾、歪嘴苔草(Carex aneurocarpa)等植物共同组成不同类型的山地草甸草原草地类型,在阴坡及半阴坡有时加入大量的宽刺蔷薇(Rosa platyacantha)、金丝桃叶绣线菊(Spiraea hypericifolia)、黑果栒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等灌木,形成灌木化的草地类型。以草原糙苏建群的草地草层高度一般为40-50厘米,覆盖度60-90%。
生长习性
草原糙苏通常于4月底、5月初返青,7-8月为花期,9月中下旬停止生长,10月中旬枯黄。其叶大而脆,干枯后易碎,冬季保留率低。
主要价值
草原糙苏的适口性较好,幼嫩时牛喜食,羊少量采食,马几乎不食;生长旺盛时,因其它优质饲草较多,家畜多不食。8月中旬以后,经过轻霜,适口性提高,绵羊特别喜食,牛、马乐食,牧民认为它是牲畜抓膘的牧草之一。尽管其茎秆粗壮,最后全株仍被吃光。草原糙苏在草群中的参与度大,株型高,叶片多,产量高,生长发育快,营养较丰富,属于中等牧草。
草原糙苏草地植被大都发育茂盛,植物种类丰富,且以中生杂类草为主,盛夏时节,五颜六色的花朵在绿草丛中盛开,景色十分美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参考资料
Phlomis pratensi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3 19:3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