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阮
词语
荆阮,拼音是jīnɡ ruǎn,是传说中的古九塞之一。出自《吕氏春秋·有始》。
相关记载
《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谓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荆阮 、 方城 、 肴 、 井陉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高诱 注:“ 冥阸 、 荆阮 、 方城 皆在 楚 。”
考证
据2016年10月1日,航拍汉江以东,丹江以南,分布在湖北省河南省界上老河口、丹江口、淅川、邓州四县边界上的楚方城时,发现邓州境内的堰寨山是大圆套小圆的双园型城寨,淅川的裴家寨是椭圆形的,与阮的结构有一定的区别,老河口与邓州各占一半的大山寨,山顶上的圆形寨墙,从缩小的卫星地图看,居然是标准的正园,大山寨沿北坡而上的山道,与圆形的阮咸乐器阮的形状惊人一致。
起源于汉代的“阮咸”乐器,是一种古老乐器的简称。是古琵琶的一种。四弦有柱,形似月琴。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现也有三弦的阮。
参看:楚方城考之 发现中国最早的楚长城“荆阮”塞 图
中国最早的长城是楚长城,是中国长城研究专家所共认的。因为《左传》中最早记载的楚长城叫“楚方城”,所以追根溯源,“楚方城”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近年来,湖北、陕西、河南多地虽然发现有不少楚长城遗迹,因为所发现的楚长城遗迹分布零散、区域范围过大、防御目标混乱等疑点很多?因为至今连五十里楚国在哪儿与楚国的丹阳在哪儿都没有完全找到?所以哪儿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楚方城”,确切的说,至今仍然还是个有待认真考察、必须深入研究论证的难解历史之谜?
关于寻找中国最早楚长城问题,个人一直认为应与寻找楚国丹阳一样从源头找起,得从早期楚国五十里丹阳疆域范围、方城塞、汉水流域地和公元前656年的年限几个核心点开始,用排除法将早期楚国及楚方城所在位置做初步定位,在符合城池防御条件的汉水流域才能准确的寻找到楚方城。
因为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已经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如果把公元前656年以前未被楚国灭亡的诸侯国找出来予以排除,可大大缩小寻找楚方城的范围,只要方法正确可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肯定的是,春秋早期的公元前656年楚国不可能短期内一下建成千里楚长城。不管哪儿的楚长城遗迹,远离汉水就失去了城池防御基本条件,不可能是早期的楚国楚方城。老河口的楚长城研究,就是以汉水为据、先找到楚国(参考:加减法准确找到“楚国丹阳” 保康陶片楚国丹阳说不靠谱)、五十里楚国内的荆山、再找到的楚长城,才开始的系列楚长城研究。
2016年10月1日是老河口楚长城研究最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老河口迎来十多年在陕西湖北河南考察楚长城,2015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徐霞客”的《十堰晚报》记者税晓洁和西安《新媒体》王编辑,税记者受中国长城学会董耀会副会长之嘱,来老河口航拍老河口的楚长城遗迹,激动中再次开启了2016老河口楚长城研究的考察之旅。
因为税晓洁老师以为老河口楚长城这一块,一天的航拍时间足够了,提前安排好10月2号到河南镇平继续拍摄。因为路不能完全到达拍摄地所以时间很紧。三尖山楚长城航拍只能隔着山在老河口薛沟以北白林沟谷底航拍,好在日落前赶到基本位于老河口楚长城中心地段与河南邓州交界的姚家沟姚家山顶,航拍了堰寨山周围及大山寨的楚长城,匆忙中完成屈家殿、殿沟、鬼谷洞王洞、三尖山、堰寨、大山寨的拍摄,天黑时才结束一天的楚长城考察。
第二天在梳理实地考察的老河口楚长城图片资料和卫星图片时,居然意外的发现了“楚方城”和“荆阮塞”的踪迹。
“楚长城”和“楚方城” 顾名思义从名字上就能想到是象万里长城一样依山而建以长为主的长条型的城墙形状,楚方城是以方形为主的城堡得名,不然楚国不会有“楚方城”,楚国除方城塞外还有“冥阨”和“荆阮”塞的历史记载。
冥阨是古隘道名,亦作冥隘、冥阸。即今河南省信阳县东南平靖关。因为历史条件所限,从古至今只知楚国“荆阮塞”其名,不知“荆阮”在楚国的哪儿?荆阮是个什么样形状的关塞、为什么叫荆阮的等均无详细记载也无从查起?至今没发现楚国“荆阮塞” 的任何线索和踪迹?
查荆阮一词的解释和来历:只有“荆阮”是传说中的古九塞之一。在《吕氏春秋·有始》有记载:“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谓九塞? 大汾 、冥阸 、荆阮 、方城 、肴 、井陉 、令疵 、句注 、居庸” 。东汉高诱注:“冥阸、荆阮 、方城皆在楚”。
“荆阮”地,有说在河北易县西北“紫荆关”的,咋一听跟河南淅川“荆紫关”差不多?核查楚国历史发现,不管是河北易县的“紫荆关”还是河南淅川的“荆紫关”都与楚国北方边塞的“荆阮”无关。
古今地名其实跟人名一样,多是以物赋形等都有来历的?象三尖山一定与三座山峰有关、二劈山肯定是一分为二的。先不管它在哪儿?既然叫“荆阮塞”,应该跟“荆”字和“阮”字有关,不然怎么叫的“荆阮”?
荆楚的荆字指植物荆条,疑与楚国之塞的楚国关塞有一定关系,以荆条为塞的可能性不大?荆阮之荆分析应该与楚国荆楚之地的荆山有关?
说到“阮”字,阮姓之外爱好音乐的,首先会想到圆形的阮弦乐器。关于阮字,左耳旁阝,本字是“阜”,简化汉字后变成了阝。是象形字。
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阜作左边偏旁,楷书写成阝。本义:土山。比如 防备的“防”,是堤坝,这里的阝就是阜的意思。
右耳旁的本字是邑,简化后变成了右耳刀,无独立汉字可以表示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表疆域,下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比如说部首的“部”,是一个形声字。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的部落有关。本义:古汉地名。
元,甲骨文在人的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代表人体之顶,头部。有的甲骨文将一横指事符号一改成两横二(二,即上),表示人体上端的器官。造字本义:名词,头、头部。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在古籍中,“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抽象、整体的起始;原侧重于个体、具象的起始。《说文解字》:元,始也。从一从兀。
因为没有具体的形状,查完“阮”字的字源,还是一头雾水?无奈从乐器查起。阮 :〔阮咸〕一种弦乐器,柄长而直,略象月琴,四根民弦,现亦有三根弦的。传说因中国晋代人阮咸善弹此乐器而得名。简称“阮”。
“阮咸”是一种古老乐器的简称。古琵琶的一种。四弦有柱,形似月琴。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现也有三弦的阮。
可见阮在乌孙国时并不叫阮?汉武帝如此考究制作出的乐器,不可能是随便起的名字?遗憾的是没有汉武帝为什么把圆形乐器叫阮的具体原因?
“阮”类乐器,虽然没有为什么叫阮的说法,而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的圆形结构是阮的共同特征。一个大小尺余,仅抱在怀中马上弹奏的圆形乐器,为什么带上了双耳旁?双耳旁在古代,可是代表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的“阜”或城邑的?虽然看似都跟乐器阮扯不上关系,研究认为还是应该从“阮”字上寻找答案?
想到因为琴柄上雕刻有马头的形状得名的马头琴。疑圆形的“阮”类乐器,或真的与阮字意中山崖边的石磴形的“阜”或圆形城邑的古代建筑有关,象马头琴一样“阮”是根据古代某建筑的形状而命名的?
如果在楚国找到建在山崖边上的石磴形的“阜”及圆形城邑形的古城池建筑,应该即找到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的圆形结构的阮为什么叫“阮”的原因,也基本就找到楚国的“荆阮”之塞了?到哪去找这样刁钻的古代建筑去?
2016年10月1日的楚长城考察的航拍中,居然真的在五十里楚国疆域内就找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荆阮”之阮的答案。
因为,丹江口境内的汉水以东,淅川境内的丹水以南,邓州境内杏儿山以西,明正德年前都属光化县今老河口市境。是清代以后以楚长城所在的山峰分水岭为界划分河南湖北省界的原因,把楚国疆域分割成为湖北、河南两省的丹江口、老河口、淅川、邓州四县。在湖北、河南两省和丹江口、老河口、淅川、邓州四县之间的山顶上,自西向东居然有王家寨、堰寨、大山寨的三个山顶上,都是正圆形的山寨,裴家寨是椭圆形的,朱连山、大坡寨、鸿磐寨是方形山寨。
因为淅川县境内的兔子寨和老河口王家寨还没有航拍到,从卫星地图上看王家寨的寨墙虽然是圆形体量较小,看不出阮的味儿?
据2009年4月邓州市《关于对邓州杏山楚长城资源调查的报告》实测,朱连山山寨呈东西向长方形,周长约为2200米,墙体高度多在1米以上,寨内石屋呈东西向四排,近70间,山寨东侧有人为加工痕迹的跑马场(练兵场),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严山(堰寨)山寨分内外两层,略呈圆形,半径约分别为50米和100米,间距约20米,石屋依地形傍墙体而建,有关尺寸与朱连山上的相当,石屋遗迹约有25间;大山山寨略呈圆形,半径约为100米,石屋遗迹约为20间,在长城墙体内略呈排状分布,不太整齐,有关尺寸与朱连山上的相当。
今邓州境内的堰寨山是大圆套小圆的双园型城寨,淅川的裴家寨是椭圆形的,与阮的结构有一定的区别。而大山寨是老河口与邓州各占一半的山寨,大山寨山顶上的圆形寨墙,从缩小的卫星地图看,居然是标准的正园,大山寨沿北坡而上的山道,居然与乐器阮的形状惊人的相似(如上图)。
没想到在五十里楚国的疆域地范围内,从4580多米高空拍摄到一个巨型的阮城古寨,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楚国荆山这些山顶之上建筑的圆形古寨城防,从历史、形状及用途上都与历史记载的楚国北境“荆阮塞”吻合,当是名副其实的“荆阮”楚塞。
因为荆阮塞的历史,早于张骞在汉武帝建元二年的公元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南北道路的丝绸之路时,创制出“阮咸”早517年,所以,有理由相信当年汉武帝造出了形似“荆阮塞”的圆形乐器,以楚国“荆阮塞”命名“阮咸乐器”的可能。
汉江之滨,楚国荆山山顶上的圆形城堡符合“荆阮塞”的,至于汉武帝是否是以“荆阮塞”之形命名“阮咸乐器”的,有待专家继续探讨和研究考论。
参考资料
荆阮.在线汉语字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8 04:53
目录
概述
相关记载
考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