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3000多年前楚先王
熊绎与
湖北荆山地区人民
劈荆斩棘,使
楚国从一个弱小之邦发展壮大成“
春秋五霸”的《荆山楚源》,具有很强的历史性。该剧中描述的
鄂西北一条由南折北而东的大
荆山,反映的是襄阳市
保康、
南漳一带荆山人民当时的生活,具有浓郁的
襄阳特色,历史性、地方性与观赏性的结合,让《荆山楚源》成为
襄阳的一个文化品牌。
楚文化我们从“楚”字开始,就像小学生练字从一点一横开始一样。“欲速则不达”,因为楚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变迁,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齐鲁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华夏文化(也称汉文化)。
首先“荆”亦称“楚”,荆,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色小花,其子“黄荆子”可入药,
保康一带该丛木都出皆是,叫“黄荆条”。因此木最粗不过小碗粗,无法做木材用,有“千年锯不成板,万年架不了桥”的说法,据说经过石灰泡过可以编制农用品,但因没有竹子的韧性好,一般只用于以前农村打薅,砍渣子,捆柴的楆子,或用于锄头,斧头等农村工具的握把。又因其木表面光滑无刺,古时的行刑的杖棍多用此木如成语“负荆请罪”,其木细而直“幡柄”(旗帜的握柄)也多用黄荆木。
保康在线网站指出,现代人应该都不迷信了,在保康马良的峡峪河却有个地方让人匪夷所思,传说龙王洞(也叫老王洞,当地口音,本人认为应该叫龙王洞)求雨很灵。在仓奇岩与鸡冠岩之间,峡峪河在这里顺山而下,有个并不出奇的岩洞,而出奇的是当地人叫龙王洞。因为以前干旱季节村里人会自发组织到这来鸣炮,放鞭,烧火纸,以求龙王降雨。并且有规定不得带黑狗,不得乱讲话,不得带雨伞,并且有人说这里龙王耳朵聋,放炮要对着聋耳朵,声音越大,雨下的越大。十年前我随村里人去过一次,在几个很大巨石下,听人讲那是龙口,河水(应该是暗河)哗哗,巨石之间有一岩洞,有拜台,求雨村民在此烧纸放鞭炮。拜台上有一块石碑,石碑是光绪年间有村民自发组织修整此洞的功德碑,还真有我曾祖父的名字。巨石上有一狭长岩洞是龙耳,洞内有水,看不清洞有多深。在洞内放炮声音大,效果最好。那次回来我们走了两里路程,到一个叫“磨盘石‘的地方,天真下了几滴雨,让大家也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