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其诚(1926.3.3~2008 .9.28),心理学家,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动中国心理学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人物。
人物生平
1926年3月,出生于沈阳,幼年迁居北平。
1942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心理学系。
1947年,获教育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继续在辅仁大学人类学研究院就读,兼任心理学系助教。
1950年,获硕士学位后,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处工作。
195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78年,出席了澳大利亚心理学会的年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接触西方心理学的中国心理学代表团的成员。
1979年,作为中美建交后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大陆心理学家,又到美国纽约出席了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并在会上作报告。之后,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讲学和工作一年。
19世纪70年代末,参与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心理学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创建工作,并担任该系的副主任。
1980年秋,随团参加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并和
陈立一起作为中国代表出席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代表大会。
19世纪80年代初,参与了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创建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的谈判与启动活动,成立了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并任该中心的第一任副主任。
1980年以后的十余年中,荆先生与各国心理学家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先后访问了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
1984年,被当选为国际心联的执委,在连续担任两届执委后,于1992年当选为国际心联副主席,任职到1996年。
1995年,在广州主持国际心联的亚太地区心理学大会。
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后改称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4年,被国际心联推选为终身荣誉执委,并授予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特殊贡献奖状。
2005年,台湾辅仁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
2006年,《荆其诚心理学文选》编辑出版。
2008年9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荆其诚与同事一起亲自设计和制造实验仪器,运用独创的方法进行有关知觉的现场和实验室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果。此外,还与同事和西蒙(Herbert A. Simon)教授等合作,在中国最早开展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荆其诚在国内开展色度学研究,和同事们就完成了一系列大小和距离知觉的研究,揭示了双眼距离知觉恒常性的调解规律。
20世纪80年代,荆其诚进行了视觉功能和颜色视觉的研究,与王大珩院士主持完成《中国颜色体系》课题,对于中国照明标准和中国颜色体系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从事中国独生子女心理发展及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对中国独生子女进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及其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对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社会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荆其诚从事视知觉及心理发展研究,先后三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79、1980、1995),发表百余篇论文,出版十余部专著,如《中国颜色体系研究》、《色度学》(截至2009年,被EI、CSCD等刊物引用达900次。)、《人类的视觉》、《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人才培养
荆其诚于20世纪70年代末参与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心理学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创建工作,并担任该系的副主任;在20世纪80年代初,参与了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创建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的谈判与启动活动,成立了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并任该中心的第一任副主任。此外,荆其诚在国际上建立了广泛的合作项目,出席并召开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沟通国际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的交流。如:先后访问了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
荆其诚指导培养了9名研究生。他们分别是张一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华忠(美国)、罗春荣(美国)、房路江(美国)、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前任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
江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
宋合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获奖记录
社会任职
国内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198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4-1997)
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6-1994)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88-1996)
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人民政协协商会议科技委员会委员(1988-1998)
国际
澳大利亚拉托普(La Trobe)大学杰出访问学者(Distinguished Visitor,1985)
美国芝加哥大学会士(Henry Luce Fellow,1986-1987)
美国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会士(1988-1989)
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教授(1992-1993)
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1996)
香港心理学会荣誉会士(1998)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1999)
美国心理学会(APS)国际会士(2001)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会士(2006)
第三世界科学院(后改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生物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院士评选委员会委员(1998-2006)
人物评价
赫伯特·西蒙(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荆先生(荆其诚)“是中国的学术交流大使,对中国和世界心理学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他所发表的论著”。
中国心理学会:荆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以他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潮头。先生不仅是中国心理学的领军大师,也是中国心理学的一座丰碑。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荆先生是我们的学术领袖。他不仅个人学识渊博,有着极高的科学修养和学术造诣,更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肩负起领导者的角色,统揽全局,协调指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他以国际化的视野,高瞻远瞩,倾尽心力推动中国心理学界走出去、请进来,促使中国心理学融入世界心理学体系,将中国心理学教育、研究推向国际化、科学化、系统化,为提升中国心理学的教育、科研水平,建立了卓越功勋。可以说,荆先生是中国当代心理学的导师,是中国心理学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