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饼病
植物病害
茶饼病是由坏损外担菌引起的、发生在的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嫩叶和嫩茎上,患病叶片初生淡黄色水渍状病斑,圆形凹陷,相应的背面突起呈馒头状,表面有白色粉霉,后变暗褐色,叶片畸形扭曲;芽和枝梢受害,肥肿呈瘤状,生灰白色粉状物。
病原特征
茶饼病病原为坏损外担菌(学名: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单胞、无色,长宽为(49-150)微米×(3.5-6)微米。顶生2-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肾形,长椭圆形,单胞无色,长宽为(9-16)微米×(3-6)微米,成熟时产生一隔膜,变成双胞。
为害症状
茶饼病主要发生在嫩叶和嫩茎上。嫩发病初期呈淡黄至红棕色半透明小斑点,后扩展成直径0.6-1.2厘米圆形斑。病斑正面凹陷,浅黄褐色至暗红色,相应的叶片背面凸起,形成了馒头状突起,即疱斑。叶背突起部分表面初为灰色,上覆有一层灰白色或粉红色或灰色粉末状物,后期粉末消失,凸起部分萎缩成褐色枯斑,边缘有一灰白色圈,似饼状。一张嫩叶上可形成多个疱斑,严重时可达十几个,导致病叶不规则形卷曲并呈畸形。叶柄、嫩茎染病肿胀并扭曲,严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断。除嫩叶和嫩茎外,茶果的绿色外皮也可罹病,产生病斑,严重时变成僵果或落果。
分布范围
茶饼病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安徽、湖北、广西、台湾等省区的山区茶园,尤以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山区茶园发病最重。此外,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也有发生。
侵染循环
该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翌春或秋季菌丝体萌发并形成新的病斑,在潮湿条件下,均温5-20℃,相对湿度高于80%,病斑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即由担孢子组成的子实层,成为发病的初次侵染源。担孢子成熟后随风雨进行传播,侵入新梢嫩叶,出现新病斑。
流行规律
茶饼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低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一般在春茶期和秋茶期发病较重,而在夏季高温干旱季节发病轻;丘陵、平地的郁蔽茶园,多雨情况下发病重;多雾的高山、高湿凹地及露水不易干燥的茶园发病早而重;管理粗放,茶园通风不良、密闭高湿的发病重;大叶种比小叶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肥、钾肥,增强树势。加强茶园管理,及时去掉遮阴树,及时分批采茶,适时修剪和台割,使新梢抽出期避开发病盛期,减少染病机会,另外及时除草也可减轻发病。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施药防病,此病流行期间,若连续5天中有3天上午日均日照时数≤3小时,或5天日降雨量2.5-5毫米以上时,应马上喷洒25%粉锈通(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三唑酮有效期长,发病期用药1次即可,其他杀菌剂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非采茶期和非采摘茶园可喷洒33.5%必绿喹啉铜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进行预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7 07:38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