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炭疽病
植物病害
茶树炭疽病是由茶刺盘孢等炭疽菌属真菌引起的、发生在茶树的病害。该病主要危害茶树叶片,病斑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分界明显,一般在叶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黄褐色小点,扩展后病斑由褐色变为焦黄色,最后为灰白色。但受主脉限制常表现为半叶病斑,后期病斑表面散生许多黑色细小粒点。
病害学史
在中国,有较多茶树炭疽病为害的报道。1991年秋,福鼎县茶园爆发茶树炭疽病,树冠病叶数达3000-4000张/平方米,造成秋茶减产25-30%,严重的达到40-50%,次年春茶平均减产15-23%,还导致数亿株茶苗受害。2001年,临安茶区茶园发生炭疽病,又遇风雨,造成病害的扩散,导致该区茶树染病率超过70%,茶园严重受害,直接影响茶叶生产。林德峰等于2009-2011年对漳州市华安县3个铁观音主产区进行炭疽病病害调查,发现茶树炭疽病在该地区一般每年发生3次,以春夏交替时发病最为严重,其原因是此时茶园气候条件正好适合炭疽病菌的传播与侵染。刘霞等于2009-2010年对贵州省湄潭县茶树感染炭疽病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009年茶树大面积感染茶树炭疽病在6月上旬,而2010年发生在6月中下旬,可见炭疽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年份病害发生情况不同。2014年浙江省新昌县爆发炭疽病,龙井43茶园受害严重,茶叶减产10-20%,所制茶叶品质下降明显。
茶树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属真菌侵染引起的,据《真菌鉴定手册》记载,茶树炭疽病病菌属半知菌类、黑盘孢目、小丛壳科、刺盘孢属。陈宗懋等记载世界上能侵染茶树的炭疽菌有Colletotrichum camelliae、Colletotrichum carveri、Colletotrichum majus、Colletotrichum crassipes。张中义等在广西龙津发现能侵染茶树的炭疽病菌,戴芳澜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将之定名为茶刺盘孢(学名:Colletotrichum camalliae Massee);陆家云认为,茶树炭疽病致病菌为Colletotrichum crassipes,以上茶树炭疽病病原鉴定手段为形态学鉴定。刘威等将从福建省几个产茶地区茶树上分离到Colletotrichum camelliae、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等炭疽菌种。Liu等从福建、贵州、河南、江西、四川、云南、浙江等7个省茶树上分离炭疽病病原菌,经鉴定发现,6个炭疽菌种分别为已知种Colletotrichum camelliae、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olletotrichum siamense,新记录种Colletotrichum henanense和Colletotrichum jiangxiense,并推测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中国山茶属植物的主要危害种,认为该种可能是寄主专化型。王玉春等对中国15省茶区茶树病原炭疽菌分离鉴定发现Colletotrichum camelliae、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olletotrichum siamense等3个茶树炭疽病致病菌,其中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在中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且可以危害中国绝大多数品种的茶树,认为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危害中国茶树的主要优势种。从研究报道来看,中国16个产茶省均发现茶树炭疽病,而各省炭疽病致病菌的种类略有差异,病原菌种类也不单一。
病原特征
茶树炭疽病病原种类较多,据统计,世界上已报道能侵染茶树的炭疽菌种类有Colletotrichum camelliae、Colletotrichum carveri、Colletotrichum majus、Colletotrichum crassipes、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olletotrichum siamense、Colletotrichum acutatum、Colletotrichum henanense和Colletotrichum jiangxiense等。
其中,茶刺盘孢(学名:Colletotrichum camalliae Massee)是危害中国茶树的主要优势种。茶刺盘孢分生孢子盘直径80-150微米,有刚毛。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丝状,大小(10-25)微米×(1.5-2)微米。分生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两端有油球,无色单胞,大小(3-6)微米×(2-2.5)微米。纯培养菌落白色,气生菌丝致密,绒毛状,边缘整齐;培养后期于菌落中央形成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透明,单孢,光滑,圆柱状。
为害症状
茶树炭疽病主要危害当年生成叶,老叶和嫩叶发病较少。先在叶尖或叶片边缘产生水渍状浅绿色至暗绿色病斑,后沿叶脉扩展为半透明黄褐色不规则病斑,边缘浸润性逐渐扩大,后期由褐色变为灰青色,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斑大小常以中脉为界。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分生孢子盘。早春老叶上有病斑,多是越冬后期病斑。
分布范围
茶树炭疽病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伊朗、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中国,茶树炭疽病在各产茶省均有分布。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茶树病组织里越冬。翌年5-6月气温20℃,相对湿度80-90%,散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分生孢子落到叶片上以后,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经8-14天潜育后,出现小病斑,经15-30 天扩展,形成10-20毫米大病斑,这时嫩叶已长成成叶。病部的分生孢子成熟后,遇有雨湿条件不断进行再侵染。
流行规律
茶树炭疽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受气候、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气候原因是温度与空气湿度,温暖多雨的气候适宜炭疽菌的生长与繁殖。因此,阴雨连绵的雨季和雨雾弥漫的高湿茶区发病较严重;炭疽病有2个高发期,一般是6-7月上旬、9-10月上旬。茶树炭疽病的发生与茶树本身生长状况有关。有研究表明,生长良好的茶树感染炭疽病的几率比生长不良的茶树小得多。另外,幼龄茶园或台刈后茶园,叶片幼嫩,水分含量高,易染茶树炭疽病。此外,不同茶树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差异也很明显。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茶树的长势与茶树的抗病性有关,加强茶园管理,提升茶树自身的抗逆性,可抵御病原菌的入侵或为害,应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避免单施氮肥。另外,对于发病严重的茶园,可结合清除病叶集中烧毁;发病较轻的茶园可人工摘除病叶,以此减少茶园病原物基数。开辟新茶园时结合当地情况适当选用抗病茶树品种,还应尽量避免茶树品种过于单一。对于成龄茶园修剪时要进行茶树修边、留出茶行间距,增加茶园通风,避免病原物滋生,有利于茶树健康生长。
化学防治
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掌握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防治,防治部位要求叶子正反面全部喷到药液,尤以叶背更要喷湿。高温或将要下雨时不可喷施,喷药要选择有两天晴天或多云时喷施,以晴天上午8时左右叶面干时喷药为好,如喷药后遇雨淋必须补喷。在发病初期选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苯来特1500倍液喷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选用75%百菌清1000倍药液进行防治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另外也可每亩使用3-4包戌唑醇,每包戌唑醇加水15千克喷施。此外,茶季结束后用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降低炭疽病越冬病孢基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16:25
目录
概述
病害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