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忌
不科学的饮茶习惯
茶忌,指的是不科学的饮茶习惯。“书画当观韵,健康要喝茶。”如果不利于健康,甚至有害健康的喝茶方式方法,就需要忌讳,一句话,喝茶有忌讳,简称茶忌。
简介
茶叶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上乘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
注意事项
1、新茶忌急饮。 人们都有喜欢购买饮用新茶的习惯。新茶上市的时候是茶场和茶商们忙碌、进账的好时光。但是有人研究告诫人们,新茶不要饮用的过多过急。原因有二:
第一:新茶的茶香还没有到最好的时候。茶中的有一部分方向物质在经过一段时光的放置以后才品味得出来。
第二:是新茶有较多的副作用,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2、忌饮浓茶解。酒喝酒大醉以后,有人常用浓茶来解酒,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茶叶中含有一种叫做咖啡碱的物质。咖啡碱与酒精结合起来会产生相加作用。这样,不但不能解酒,反而会加重醉酒人的痛苦。因此,解酒忌饮浓茶。
3、失眠者夜间忌饮茶。茶的兴奋作用可能会使失眠者更加无“眠”。
4、茶叶收藏忌异味茶叶中的高分子化合物,性质活泼,当茶叶与香皂、樟脑、卷烟等接触后,会很快吸咐它们的气味,使茶叶产生异味。因此,要严防与有异味的物质接触,贮茶容器也必须保持清洁无味。
茶叶的这一作用也可以利用,例如用茶叶来去除冰箱中的异味,并且还可以反复晒干使用。这可以用泡饮过的旧茶叶来做。
5、饮茶忌多茶叶。茶叶中含有一种微量元素氟。氟这种元素虽然是人体必需的微量无素之一,但生理需要量为每天1-1.5毫克。然而,茶叶含氟量,比其它食品的含量竟高10倍,甚至数百倍。摄氟量超过安全数字的规定的范围,因而会引起蓄积中毒。氟中毒以后会出现牙齿变色(黄色、褐色或黑色)、氟骨症(四肢和脊柱疼痛、关节变形、瘫痪)。因此,饮茶忌过量。凡是都有度,过度则反。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说“过犹不及”,真理也。
6、饭后忌立即喝茶。食物在进入胃中后,要经过各种酶和胃酸的作用,才能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而胃酸中又含有浓度为0.5%的盐酸。因此,饮后如立即喝茶,由于茶中含碱质,会与胃酸中和,水也会冲淡胃液,从而要延长食物油的消化时间,增加了胃的负担。长此下去,会使胃受到损害,影响身体健康。一般地说,在饭后一小时内不宜喝茶。
7、茶叶忌嚼食。当前,空气和土壤受化肥和农药的污染非常严重,茶叶在加工制作过程中碳化物的热解作用,使茶叶也受到一定的污染而含多环芳香烃物质--苯并芘。这是一种难溶于水的致癌物。如果嚼食茶叶,致癌物质苯并芘就会在人体内留下并形成隐患。所以说饮茶之后,应将茶叶倒掉,不管茶叶多么好,也应记住,茶叶忌嚼食。
8、饮茶切勿吃茶叶饮茶有防癌的效能,但茶叶中含有一种致癌物质(Bap),可致白血病、胃癌、肺癌、皮肤癌等病。这种Bap来自空气、土壤的污染,更主要的是来自茶叶在烧制过程中对其碳化物的热解作用。但由于Bap难溶于水,所以在日常的泡茶液中,Bap的含量极微,大多留在茶叶之中。如果在饮茶时把茶叶也吃下去回数多了,就容易致癌。
9、服药忌用茶水服。要知道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枸橼淀酸铁,硫酸亚铁、所含的亚铁离子能够与茶中的鞣酸发生沉淀,起着妨碍铁的吸收的作用,并能引起腹痛、便秘。含生物碱的药物,如阿托品、利血平、麻黄碱、可待因、复方胃舒平以及中药大蓟、元胡、黄连、小蓟等;都可以与茶水中的鞣酸发生沉淀,从而使药效降低。镇静药(如鲁米那、速可眠、三溴片、安定),抗组织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镇咳药,如咳必清等),与茶中的咖啡碱有抵抗作用,都可以降低药物疗效。含有硫酸氢钠的药物,如健胃片、大黄苏打片小儿消食片等,遇茶中的鞣酸以后,可以发生分解作用,从而降低药效。服药忌用茶水送服。茶影响药物的疗效,与饮茶的多少以及浓度直接有关。为了提高药物疗效,应忌饮茶。
另一种说法:茶有解毒作用,它能够化解药品的有效作用。
11、贫血病人忌饮茶。贫血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是缺铁性贫备者最多。人体缺铁,会影响体内血红蛋白的合成,使人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气促等症状。贫血病人饮茶,会使贫血状况加重。这是因为食物中的铁包括茶中的铁成份,是以3价胶状氢氧化铁形式进入消化道的。经胃液的作用,高价铁只有转变为低价铁(2价铁),才能被机体吸收。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极易与低价铁结合。因而形成不溶性鞣酸铁,从而阻碍了铁的吸收,使贫血病情加重。因此,贫血病人忌饮茶。
12、少女忌喝浓茶。少女正处于青春的发育时期,月经刚刚开始来潮,其身体还没有适应。经血中含有高铁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和血色素成份。浓茶中含有很高的苯鞣酸,这种物质与食物中的铁质合成鞣酸铁盐类,从而妨碍肠粘膜对铁质的吸收,因而使少女造成缺铁性贫血。另外浓茶所含的咖啡碱非常高,咖啡碱具有使心跳加快,尿频的作用,从而加重了少女的心肾负担,少女忌饮浓茶。
13、早晨空腹时不宜饮浓茶。这样会引起肾功能亢进,出现尿贫、心慌;并会影响胃肠功能和妨碍铁质与维生素B1的吸收。
参考资料
泡茶五误 .39健康网.2004.06.04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3 07:44
目录
概述
简介
注意事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