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为了宣传各地茶叶特色,弘扬茶文化思想,在
信阳、
汉中、
狗牯脑和
溧阳都曾举办各具特色的茶文化节、茶叶节等。
各地茶叶节
凤庆县
云南省
凤庆县有茶乡之称,是产茶大县,出产纯种
大叶茶,
滇红茶的原产地,是滇红之乡,有3200年的
锦绣茶王。为了加强茶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交流,凤庆县于每年5月举办茶叶节,现已有20多年历史,截止2011年共举办21届。
每年的五一
劳动节期间是茶乡凤庆一年一度的传统茶叶节。茶叶节是一个借茶叶贸易交流为主的经济文化交流会,每年都会吸引周边各县市许多客商前来贸易交流,同时也吸引一些边境上的外国客商,例如缅甸、越南等。茶叶节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宣传凤庆的茶文化,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交流互助。
交易会不仅吸引了
浙江、
福建、
四川等地的客商前来参展,还吸引了不少缅甸、泰国等国外客商。期间将组织茶叶、核桃等企业产品和文化产品展示,举办觐拜茶祖、茶艺茶道大赛、文化演出等各类涉茶文化活动。
英山茶叶节
自1992年以来,
英山县(英山地处
大别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发明家
毕升的故里,现代著名作家
刘醒龙、
熊召政、
姜天民也生长在这里。)每年谷雨节(4月20日)隆重举办茶叶节。早在唐代,英山生产的“
团黄”、“蕲门”和安徽生产的“
黄芽”并称淮南三茗,被列为贡品运往京都长安。享有“鄂土茶称圣,英茗味独珍”之美誉。每年英山茶叶节,中外茶商蜂拥而来,茶叶拍卖价曾创全国茶叶斤价颠峰——每公斤“春笋”单价高达3.96万元。2002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了900万公斤以上,居全国第三、湖北省第一。
汉中茶叶节
2010年4月28日中国·陕西,
汉中茶叶节在汉中市桥北广场隆重开幕。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副主任诸葛彩华、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静芝、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伟,国家相关部委和省委、陕西省人大、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政协及毗邻省、市茶区领导,著名茶学专家、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茶叶节以“弘扬茶文化、打响茶品牌,发展茶产业、壮大茶经济”为主题,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汉中市人民政府承办。开幕式上,陕西十佳茶业突出贡献人物、新中国成立60周年茶叶功勋人物和功勋组织受到表彰奖励。
信阳茶文化节
信阳茶文化节是从1992年以来,
信阳凭借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
信阳毛尖茶的品牌优势,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在每年五月前后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其中包含招商引资,融资洽谈等多项活动,旨在发展当地经济,促进信阳茶叶优势的长足发展,是
信阳本地最大的文化经济活动之一。
狗牯脑茶文化节
狗牯脑茶文化节是
江西省遂川县狗牯脑茶原产地为狗牯脑茶举行的“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为更多人了解遂川和狗牯脑茶而举行的文化节,第一届在狗牯脑茶正宗原产地江西省遂川县汤湖镇举行《江西.汤湖首届茶文化节》。第二届在遂川县泉江镇举行《中国.遂川首届狗牯脑茶文化节》。
溧阳茶叶节
溧阳从199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2届茶叶节,期间形成了一系列档案材料,主要内容包括:茶叶节活动方案、领导讲话、来宾名单、新闻发布会、名茶评比、对外经贸合作、科技成果签字颁证、第十五届亚洲滑水锦标赛等文字材料和照片等。馆藏茶叶节档案82卷。
沂蒙玉芽茶
2010年5月31日,“
沂蒙玉芽茶文化节”暨海峡两岸茶叶产业发展论坛活动在莒南县举行。这是山东省首次以茶为主旨开展的海峡两岸发展论坛及经贸洽谈活动。
茶文化历史
三国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茶文化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
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年也不允许。天是,许多
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秀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茶文化
“自从
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
陆羽《茶经》的问世使
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
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
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
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
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
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
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
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
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
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
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
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
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
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
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
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
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
湖北成立“
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
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