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村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温塘社区辖自然村
茶中村,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温塘社区,位于东城街道东部,距离东城街道办事处5.8千米,相邻茶上村茶下村。2015年末,茶中村户籍人口679人。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属东莞县文顺乡。
清末,属缺口司。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七区榴花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第五区六凤乡。
1953年,属第三区温塘乡。
1958年,属附城人民公社温塘大队。
1983年,属附城区温塘乡。
1987年,属东莞市附城街道温塘管理区。
1999年,属温塘行政村。
2003年,属东城街道温塘社区。
行政区划
茶中村为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温塘社区辖自然村,行政区划代码沿用温塘社区行政区划代码为441900003004。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茶中村,位于东城街道东部,距离东城街道办事处5.8千米,相邻茶上村茶下村
地形地貌
茶中村坐落丘陵地带,平均海拔比较低。
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姓氏除了袁姓外,还有钟姓、翟姓。钟姓清朝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至广东寮步横坑村,后分支迁移至该地。翟氏, 元朝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至东莞石碣,后分支迁入温塘定居。2015年末,茶中村户籍人口679人,其中男348人,女331人;80岁以上16人,最年长者105岁(女)。外来暂住人口27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8人。
经济
茶中村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花生、甘蔗,盛产荔枝、龙眼、橙橘等水果。改革开放初期,村中有粮油、榨糖、碾米等加工厂。1992年后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传统农业逐渐衰退。2015年,经营行业涉及家具、电子、五金、玻璃等,有企业5家,集体厂房配套设施11万多平方米,集体经济总收入1471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银行存款利息和农业收入等。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5年末,茶中村有篮球场1个,公园1座,村民活动中心1个,电子阅览室1个(藏书3000册)。
基础设施
1963年,茶中村通电,20世纪80年代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90年代初通自来水、通电话,2000年通互联网。
交通运输
茶中村有乡道莞温路从村经过。
历史文化
相传,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袁氏始祖袁悦塘择居于此,随着人口增多而成村落。建村之初,温塘分四大坊,该村属茶岭坊,而茶岭坊分为上甲、中甲、下甲,以茶字为头,取上、中、下,故而取名“茶中村”。
茶中村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东莞东城话。该村有每年农历五月初十端午扒龙船的传统。
茶中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存60座,主要为青砖瓦房,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已大部分空置,少部分有人居住。民居中有古井2口,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1974年,麻石构筑。
茶中村有宗祠2座:阊川公祠,始建于明代中期。重修于清代、1914年、1958年、2007年。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面阔13米,通进深20米,砖木结构,青砖墙体,麻石勒脚,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顶,人字山墙,陶塑博古纹正脊,立鳌鱼一对,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两侧置花岗塾台,大门上方红砂岩阳刻“阊川公祠”4字。陶塑正脊上有“民国三年”“文如璧造”字样。陶塑人物楼阁正脊、金漆木雕花鸟人物纹檐板及梁架、墙头彩绘人物山水及题诗壁画等装饰细腻生动,具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已作他用,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
桦轩公祠,公祠位于东城温塘茶中村南。始建于明代,由温塘袁氏“桦轩”分支族人兴建。坐北向南,三间两进两廊布局,通面阔10.1米,通进深10.7米。砖木石结构,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梁架,硬山顶,人字山墙,陶塑博古纹正脊,素胎瓦当、滴水。青砖墙体,红砂岩墙裙、勒脚、门框及头门檐柱,门墩石、室内立柱及柱础为麻石。石雕、陶塑、梁架木雕装饰精美。“文化大革命”期间将祠堂改建为大队部,天井上方增建瓦顶,祠堂内柱子及后墙上多处用红笔书写毛泽东语录。2012年8月被公布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
明朝开始,温塘地区村民把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定为吉祥日、喜庆日和聚客日。该村村民连同温塘其他村村民在该日举行大型的“北帝诞”游会活动。按照温塘的习惯,“北帝诞”游会组成24个方阵,包括枭色队、北帝神像队、文巡队、武巡队、醒狮队、舞龙队、八仙七姐队等800多人的巡游队伍。这项传统游会活动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2010年恢复“北帝诞”游会活动。
清咸丰四年(1854年),温塘村民袁财在温塘(含茶中村)揭竿起义,伐木为旗,组织起义军投靠石龙何六的起义军,提出“擒龙(石龙)捉虎(虎门)羊(广州),拜佛(佛山)上西天(天京)”的口号,这是东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民国十四年(1925年),温塘(含茶中村)等地开展农民运动,成立农会,组织农民自卫军2000多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同土豪劣绅做斗争。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冬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温塘一带(含茶中村)天花流行,患者2000多人,死400余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温塘(含茶中村)、石井、牛山、立新、火炼树等地纷纷成立青年抗敌同志会、妇女抗敌同志会等抗日群众组织。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莞樟公路两侧,深入温塘(含茶中村),在温塘抗日常备队配合下袭击日伪军,在附城一带发动群众抗日。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1月,伪军45师出动一个团兵力进犯温塘村(含茶中村)。温塘抗日常备队23名队员在外围抗击敌人,掩护群众撤退,牺牲5人,被俘2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国民政府军广东省保安第五师出动170多人进犯温塘(含茶中村)。温塘民兵与敌打巷战,将敌击溃,毙敌10多人。
1963年冬,附城发生流行性感冒,患者3300多人。温塘村(含茶中村)、牛山村尤其严重。
1985年3月28日,暴雨夹雹袭击主山、桑园、温塘一带(含茶中村),持续15分钟。雹大如茶杯,小似指头,毁坏蔬菜,摧残果花,受灾面积5000余亩,经济损失70多万元。
1986年6月7日,附城遭受50年一遇特大暴雨 袭击,温塘一带(含茶中村)涝灾严重,受灾面积3300亩,损失稻谷3000多担。
1990年冬,雨雹袭击温塘(含茶中村)、堑头等地,雹大如指头,毁坏农作物,受灾面积约2500亩,经济损失约40万元。
著名人物
袁振英(1894—1979年),民国九年(1920年)8月,首批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东莞第一个共产党员,在党团组织中做出积极贡献。1951年,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介绍,安排在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任委员。
钟根(?一1947年),烈士,民国三十年(1941年)参加革命,曾任惠东宝护乡团第三大队小队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虎门沙角牺牲。
地方特产
茶中村特色农产品有荔枝、龙眼、传果。特色传统食品有红团、松糕、米饼、糖环、油角、咸粽、碌堆。
参考资料
茶中村.东莞地情资料数据库.
2021年东城街道统计用区划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8 17: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