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拼音:jiǎ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是蚕吐丝做成的壳,后引申多指茧丝等。
字源演变
会意字。茧由“图A”(“图B,尔”)发展而来,象蚕开始吐丝形,只是所吐之丝尚少,稀疏像篱笆,还不足以将自身裹严。篆文取其轮廓,象征茧壳,另加义符虫和糸,会蚕虫所吐丝之意。隶变之后楷书写作茧(繭)。异体作蠒,从虫从“图A”会意。战国文字“茧”字从糸、见声,与《说文》古文同。《说文》认为“茧(繭)”字从糸、从虫、黹省。马王堆汉帛书“茧”字或作“图C”,从丝。现行的 “茧”原为“繭”字的异体字,古人删减部件而来的异体会意字,上取蚕头形,下从虫为义。
《说文》:“茧,蚕衣也。”本义是蚕吐丝做成的壳。《包山楚简》277:“一茧组绥。”《礼记·祭义》:“世妇卒蚕,奉茧以示于君。”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蚕衣也。从糸从虫,黹省。絸,古文茧从糸见。古典切。
说文解字注
蚕衣也。
衣者,依也。蚕所依曰蚕衣。蚕不自其衣,而以其衣衣天下,此圣人之所取法也。
从糸从虫从芇。
芇声。各本作黹省。黹不得为茧。会意。韵会㒼省声。㒼上从二十幷,亦非也。五经文字曰:从虫从芇,芇音绵。许书部有芇,字相当也,读若宀。张参所据本是矣。今据正。虫者,蚕也。芇者,仅足蔽其身也。工殄反。十四部。
古文茧,从糸见。
见声也。
康熙字典
《广韵》古典切。《集韵》《韵会》《正韵》吉典切。𠀤音趼。《说文》:蚕衣也。《礼·祭义》:世妇卒蚕,奉茧以示于君,遂献茧于夫人。
又《释名》:煑茧曰幕,贫者著衣,可以幕络絮也。或谓之牵离,煑熟烂牵引使离散如绵然也。《玉藻》:纩为茧,縕为袍。
又茧茧,声气微也。《礼·玉藻》:言容茧茧。疏:犹绵绵,声气微细茧茧然。
又《战国策》:足重茧而不休息。注:足伤皮皱如蚕茧也。《类篇》:或作𦇂,俗作蠒,非是。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汇集
(音韵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