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湾里窑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茅湾里窑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村坞茅湾里裘家山东坡,是周至战国时期烧制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的烧窑遗址。
历史沿革
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晚期,茅湾里窑址进行烧造。
1956年,茅湾里窑址被发现。
1995年冬,萧山博物馆考古人员对茅湾里窑址进行考古调查。
2018年9月7日上午,萧山区人民政府、萧山区文化馆、萧山区规划编制中心等部门联合对茅湾里窑址进行了现场调查。
遗址特点
茅湾里窑址包括狮子山、蜈蚣腿与裘家山3处文化堆积层相连,文化层的总堆积长度约300多米,涉及的范围达20000余平方米,是一个庞大的窑址群。茅湾里狮子倾斜山坡段,是窑床遗址的位置,且斜坡呈长条形,属于龙窑遗迹。
文物遗存
在茅湾里窑址的狮子山北麓的斜坡上发现了烧陶瓷的龙窑痕迹,并有许多窑床里外露的红烧土块。这种红烧的土是由于泥土在烧陶瓷的窑床内长期被火烧结的土块。茅湾里窑址以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为主。靠近席家村方向的主要为印纹硬陶。硬陶以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原料,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呈赭褐色、深黄色、深灰色。纹饰系拍印而成,主要有米字纹网格纹方格纹云雷纹等。用泥条盘筑法,高温焙烧,质地坚硬,叩之有铿锵声。大汤坞方向的窑址以青黄色薄釉原始青瓷居多。胎以瓷土为原料,色灰白,质地较坚硬密实。制作采用轮制,器型规整,器底壁厚,器身较薄且均匀。外表素面,里部有螺旋纹。除器底外,表里均施青黄色薄釉。用高温焙烧,有的大约与硬陶同窑所烧。茅湾里窑址的产品有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2大类。印纹硬陶以罐、坛、、鼎等贮存器为主,器形较大,拍印有米筛纹、方格纹、方格交叉纹、米字纹和麻布纹等几何形纹饰。原始瓷器以盅式碗、浅腹碗、杯、盘、、鼎、等餐饮具为主,灰白色瓷胎,施满釉,釉色青黄。
研究价值
以印纹陶和原始瓷为特征的茅湾里窑址,是古越先民的重要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上承夏商周、下接秦汉的泱泱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萧山作为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的实物证据,茅湾里窑址的原始瓷与印纹硬陶构成了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主体,是江南水乡特征的文化符号,纹硬陶文化、内江西吴城文化和万年文化等各个不同文化区域不是相互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影响、保留本区域特色的同时吸取其他先进的文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保护措施
1981年,茅湾里窑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茅湾里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要求批准调整公布杭州市区茅湾里窑址等4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请示》(浙文物发〔2014〕224号),同意对杭州市区茅湾里窑址等44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调整。
历史文化
萧山制陶
萧山,是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窑址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萧山进化地区的浦阳江流域,分布着春秋战国时期20余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窑址。当地流传着一句“周朝天子八百年,个个山头有窑烟”的民谣。
萧山,是越国重要的制陶基地。茅湾里窑址位于萧山南部,东南界诸暨,东北接绍兴,浦阳江流经它的西南,是越国先民的重要文化遗存。这里阡陌纵横,丛山耸峙,地理位置偏僻,具备许多烧制陶器的有利条件。萧山南部的丘陵地带蕴藏着大量的制瓷原料——瓷土矿,就近取材,十分便利;丘陵中植被茂盛,燃料充足;浦阳江直通钱塘江,东西通达,便于陶瓷器的运输。另外,吴越两国连年征战,铜矿贫乏的越国将民间金属类用具用于制作兵器。从而促使陶瓷器的需求量大增,也促进了陶瓷生产工艺的提高,造就了古代萧山发达的制陶业。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茅湾里窑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村,东南界诸暨,东北接绍兴
开放时间
茅湾里窑址开放时间为全天。
门票
茅湾里窑址门票免费。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2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文物遗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