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
茄子病害
茄子黄萎病又称凋萎病、黑心病,俗称半边疯,是由大丽花轮枝孢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茄子上的病害。主要为害根、茎、分枝及叶柄等,是日光温室茄子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茄子生产危害极大,发病严重时常造成绝收或毁种。
病原特征
病原为大丽花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轮枝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五色纤细,基部略膨大,呈轮枝状分枝,在一根主轴上常有2-4层轮枝和1根顶枝。每层轮枝3-5根,长10-35微米。轮枝和顶枝端部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3.3-10微米×1.6-4微米。微菌核黑褐色。
病菌适应气温最低5℃,最高30℃,在19-25℃时适合病菌发育,在60℃时菌丝、菌核经10分钟后致死。可侵染茄科蔬菜、棉花、西瓜、南瓜、甜瓜、龙葵、大豆、烟草、芝麻等。
为害症状
茄子黄萎病苗期发病少,多在门茄开花坐果后开始表现症状,且多自下而上或从一边向全株发展。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变黄,后发展至半边叶片或整片叶变黄。早期病叶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变褐,终致萎蔫下垂以至脱落,严重时全株叶片变褐萎垂以至脱光仅剩茎杆。该病为全株性病害,剖检病株根、茎、分枝及叶柄等部,可见维管束变褐,但挤捏上述各部横切面,无米水状混浊液渗出,别于青枯病。大丽轮枝菌在茄子上引起茄子黄萎病的症状有3种类型。
分布范围
茄子黄萎病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及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河北、陕西、山东等省。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由种子带菌,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在土壤中可一般可存活6-8年,借助风、雨、水、种子、农机具等传播发病。来年初侵染主要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生长繁殖,并扩展至茎、叶和果实,病菌当年不重复侵染。
流行规律
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茄黄菱病的主要发病盛期为初夏5月至秋季9月。年度间春末夏初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定植过早,栽苗带土少,伤根多等田块发病重。
同科作物重茬发病重。气温低、湿度大时、低洼易涝地块或土壤黏重的岗地,天旱时地面易龟裂伤根的易发病。缺肥、偏施氮肥、因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引起烧根,冷水浇灌、或大水漫灌引起沤根的有利于发病。定植太早,日平均气温低于15℃的日数多,发病早且重,气温28℃以上、雨水调和时病害受到抑制。起苗时带土少伤根多,栽苗过深过稀、植株长势弱时发病重。棚室蔬菜因地块较固定,发病明显高于露地。线虫为害地块均利于此病发生或加重。
防治方法
茄子黄萎病的防治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采取栽培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16:41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