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立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发生在
茄子的病害。该病多发生在育苗中后期,幼苗感病后,茎基部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以后变细缢缩,茎叶萎蔫枯死。地上部白天萎蔫,晚上恢复,反复几次后才枯萎死亡。
茄子立枯病病原为
立枯丝核菌(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
半知菌亚门、
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真菌。初生菌丝无色,直径4.98-8.71微米,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处多缢缩,并具1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淡褐或深褐色,大小0.5-5毫米。
病菌喜较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合发病的温度范围0-30℃;最适宜发病环境,温度为15-28℃,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宜的感病生育期为出苗期至成苗后期。发病潜育期5-10天。湿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囊孢子的发育,子囊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5-10℃,菌丝不耐干旱。
茄子立枯病主要发生在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以育苗后期发生偏多。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长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凹陷。病斑横向扩展,绕茎一周后病部出现缢缩,根部逐渐收缩干枯。发病初期,病苗晴天中午萎蔫,晚上至第二天早晨恢复正常,以后不再恢复正常,并且继续失水,直至枯死。当病斑继续扩大时,幼苗茎基部收缩干枯,植株死亡。潮湿时茎部岀现淡褐色蛛丝状霉层。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组织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通过雨水、灌溉水、粪肥、农具进行传播和蔓延。病菌通常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幼茎,引起根部发病。
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茄子立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1-3月。年度间早春多寒流、多阴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晚秋多雨、温度偏高的年份发病重;苗床间旧床、排水不良的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用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浇水过多、氮肥施用过多的苗床发病重。
刚出土的幼苗发病,常与
茄子猝倒病较难区分,可在苗床的潮湿点位或在病株及其附近表土可见菌丝和菌核,病部有淡褐色蛛丝状霉,有时这种症状不显著。也可根据发病苗床的环境推测,温度在23-25℃时,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是立枯病的可能性为大。苗床温度处于在2-8℃的低温时,是猝倒病的可能性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