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灰霉病
植物病害
茄子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茄子上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茎杆和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
病原特征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lnerea Pers. Ex Fr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1、2次分枝。分枝顶端稍膨大,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孢梗长短与着生部位有关。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大小6.25-13.75微米×6.25-10.0微米。寄主上通常少见菌核,但当田间条件恶化后,则可产生黑色片状菌核。从番茄果实及叶上分离的灰霉,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一周后,开始产生菌核,两周后菌核大小3.0-4.5微米×1.8-3.0微米。培养基上菌丝透明,无色,有隔膜。除茄科蔬菜外,灰霉病菌还可侵染黄瓜菜豆、莴笋、生菜、芹菜、韭菜、大蒜、草莓等多种作物。
为害症状
茄子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茎杆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
苗期发病:茎秆缢缩变细,或顶芽变色呈水浸状,常造成茎叶腐烂;幼叶染病,呈“V”字形或半圆形向内发展, 湿度大时明显可见灰色霉层,并引起成片死苗。
花器发病:多出现在柱头或花瓣边缘,产生黄色至褐色病斑,后期向花托扩展,严重时整个花朵萎蔫长出大量灰霉。
果实发病:茄子灰霉病在果实发病时,先对蒂部残存的花瓣或脐部残留柱头进行侵染,之后逐渐向果实的果面或果柄发展,形成幼果软腐,最后果实脱落或失水僵化,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叶片发病: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向内扩展形成“V”字形水浸状浅褐色病斑,扩展后呈圆形、椭圆形,茶褐色带有浅褐色轮纹形病斑,直径5-10毫米;湿度大时,病部密布灰色霉层,严重的大斑连片,致整叶枯死。
茎秆、叶柄发病:产生淡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可绕茎秆一周,患病茎秆上部枝叶萎蔫、呈枯死状,湿度大时长出灰色霉层。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经5-7天潜育发病后,病部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传播蔓延,形成再侵染。一般在开花后侵染花瓣,再侵入果实引发病害,也能由果蒂侵入。
流行规律
中国上海及长江流域茄子灰霉病的主要发病期在12月至翌年6月,2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是发病盛期。年度内以早春发病为重、年度间早春多连续阴雨3天以上、低温光照不足的年度发病重;田块间与发生茄子灰霉病作物接茬、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温室或棚内空气不流通、湿度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发病要求有较高的相对湿度和适宜的温度。大棚、温室等保护地内在12月至翌年4-5月间,湿度大、温度适宜时有利茄子灰霉病的发生;特别是春季阴雨连绵、气温低、关棚时间长、通风换气不良,极易引发病害;若种植过密,会加重茄子灰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重病田可视病情发展还要增加喷药次数。
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治用药:可选嘧霉胺啶酰菌胺等喷雾。
常规防治用药:可选腐霉利、乙烯菌核利、异菌脲等喷雾;烟熏剂每标准中管棚100克(每只25克,3-4只)烟熏;特别是阴雨天使用烟剂的效果好于药剂喷雾防治,但在使用烟剂前先开棚通风排湿,防止产生药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30 14:53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