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评传
瞿林东等著评传
《范晔评传》是瞿林东等创作的评传,首次出版于2006年7月。
内容简介
该书讲述了范晔的时代、家世、仕途的悲剧,勾画其性情肖像,回应有关范晔“谋反”致祸的多种说法,提出自己的分析;讲述范晔撰述《后汉书》的心路历程,分析《后汉书》的内容和结构、流传和影响,以史学思想、历史思想、政治思想、民族思想、伦理思想为重点,阐述了范晔的思想面貌及其价值。
作品目录
成书过程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匡亚明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由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200部、6000余万字,是南京大学文科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凝聚了当代一批学有所长专家的集体智慧。丛书的学术顾问包括丁光训、王元化、安子介、赵朴初、冯友兰、张岱年、杨向奎、任继愈、苏步青、程千帆、杜维明等数十位学者。他们与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共同研讨,从2500年历史长河中选取了270多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作为传主,从整体组合上奠定了中华民族杰出人物思想研究的格局。2006年,该丛书全部编撰完成,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范晔评传》即该丛书中的一本。
作品鉴赏
在作者看来,“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范晔,《范晔评传》勾画的是这样的性情肖像:出身贵族,却为庶出;博学多才,却恃才傲物,“行己任怀”,不拘小节。看到《范晔评传》这样的描画,读者似乎可以触摸到范晔思想的脉搏了:贵族的血统和政治情怀,决定了范晔与那个时代政治的密切的联系;庶出的身份及在世族社会所面临的压力,为范晔的异端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至于博学多才和“行己任怀”、追求自得之学,则昭示范晔在有可能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同时,在政治上既不甘寂寞又不谙政治旋涡的诡谲,招致杀身之祸命运的可能。对于范晔“谋反”一事,作者通过对范晔经历的回顾和对各种说法的辨析,提出以下看法。第一,“孔熙先、谢综等策划拥立彭城王义康一事,从当时的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来看,其性质自应被视为‘谋逆’‘谋反’;对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当时的历史条件”。第二,“所谓拥立矛盾、内外不协,这在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统治集团中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其核心是皇位继承和权力分配”,“与此有关的枝节问题,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不应作为本质问题看待”。第三,“对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双方的是非判断,尤其是关于腐朽与进步的论点,当用充分的历史事实作为根据”。“因此,对于宋文帝与刘义康双方的评论,不能超出其本来意义上的限度。”第四,范晔与此次“谋逆”事件有直接牵连是历史事实,不应视为他人“诬告”,但范晔绝不是首谋。对于这件事的不符合事实的错误记载,应必须予以澄清。第五,范晔之所以陷入元嘉二十二年事件,有客观原因,但是从主观方面讲,范晔本身的弱点,也使他难辞其咎。这种分析,相较以往的一些观点,应该说是更为全面,也更为客观。
联缀上述内容,读者也在获得范晔思想发生语境之认识的同时。循此获得了由外而内,逐渐进入范晔的思想空间——对于现实政治的困惑,使充满政治情怀却不能一展抱负的范晔转向了历史;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范晔又把自己的异端编织到对历史的“整理”之中。在《后汉书》的自序中,范晔曾与大史学家班固作比较,认为自己的《后汉书》虽“博赡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把自己历史撰述的重心。置于对史事的“整理”上,作为史学家的范晔自有他的难处。与“前四史”中其他三部史书的撰写情况不同,范晔生活的时代,距离东汉王朝的灭亡,已近200年了,这期间,根据历史记载和后人的研究,先后已有十几种后汉史即东汉史著作问世。其中既有纪传体,也有编年体,而且它们在范晔所处的时代,大多可以见到。在这种情况下,范晔撰著《后汉书》,实际也只能是依据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著作予以整理和重编。而《范晔评传》的作者,也正是通过对范晔以“整理”的形式建构的历史世界的详细分析,向读者展现出范晔的思想空间——既包括范晔的史学思想空间,也包括范晔的历史思想空间。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瞿林东,男,1937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主编。1959年毕业于南京市第一中学,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4年—196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1968年—1981年执教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现为内蒙古民族大学),任讲师、副教授。1981年调至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工作。
参考资料
范晔评传.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8 16:0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成书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