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伯群(1931年9月29日—2017年12月10日),浙江湖州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31年9月29日,范伯群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个教师之家,父亲毕业于东吴大学数学系,母亲毕业于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幼儿科。
1945年,范伯群随家迁往苏州定居。
1951年9月,范伯群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55年9月,范伯群大学毕业后分配至
南通中学任教。
1957年,范伯群与曾华鹏合作于《人民文学》5、6期合刊发表《郁达夫论》。
1959年,范伯群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
1960年,范伯群调入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从事创作理论研究和《雨花》编辑等。
1967年9月—1973年2月,范伯群参加江苏省省级机关下乡及省“五七”干校。
1973年3月,范伯群到苏州市四十二中任教。11月,范伯群调入苏州市文化局工作。
1975年5月,范伯群调入
苏州市文化馆文艺组工作。
1978年4月,范伯群调入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复名苏州大学)中文系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81年4月晋升)、教授(1986年4月晋升)、博士生导师(1990年批准)。
1980年,范伯群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3年—1988年,范伯群担任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6年,范伯群主持国家首批哲学社会科学15个重点项目之一“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研究”。
1988年5月10日—25日,范伯群参加苏州大学教育代表团到日本访问多所大学,其间,在花园大学(京都)发表演说《近代中日文学之交流》,并译成日语发表于该校学报。
1992年10月,范伯群应邀至
香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一个月。
1993年,范伯群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1996年3月,范伯群应邀至
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一个月。
2001年1月,范伯群从苏州大学退休。4月,应邀赴美国学术访问,参加
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揭开中国通俗文学的面纱:对鸳鸯蝴蝶派的重新思考”,发表题为《中国大陆通俗文学的复苏与重建》的演讲,并应邀至哈佛大学东亚文化系作学术讲座。同年受聘于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今演变”研究室专职研究员。
2007年,范伯群独著《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8年6月,“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多元共生新体系——《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2017年9月23日,姑苏文化名家·范伯群工作室昨日成立。12月10日上午7时35分,范伯群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86岁。12日上午10时范伯群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苏州殡仪馆千秋厅举行。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范伯群的学术道路是从新文学起家,之后转移到通俗文学研究,最后回归到整体的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
1980年,范伯群参与编纂《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把现代文学的研究重心转移到近现代通俗文学方向。2000年范伯群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获得了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著作一等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08年,范伯群编著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人才培养
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苏州大学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范伯群教授成为该学位点首位博士生导师。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范伯群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学问,为打通雅俗文学而执著奋斗,也验证了一代学人抵抗时光流逝的豪情,追求真理的勇气。他的“大俗大雅”的学术理想,高洁淡泊的人生境界,慎独守一的文化人格,都值得后辈学生铭记在心。(中国作家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