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镇,隶属于江苏省
南通市如东县,位于
如东县东北部,靠海边,隔黄海与韩国、日本相望,北距范公堤2公里,南离如东县城11公里,是濒临黄海的一个古镇。浩瀚的南黄海,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留下了一片滩涂,成为一只犄角。而这也使苴镇成为一个战略要地。由于此地濒临海边,滩涂开阔,又占渔、盐、柴草之利,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镇江、句容、扬中等地的移民纷纷来此,人烟聚集,五业渐兴逐渐形成了小镇,所以又叫“苴镇”。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苴镇位于掘港以北10公里,是如东的东北海隅。
苴镇历史久远。古时称“苴沙”、“唐家苴”、“古苴”,清朝末期定名为苴镇。为何称“苴”,人们考量有三种解释,其一,据《辞源》注解:苴通菹,水草茂密的沼泽。这里唐代由小沙洲孕育成陆,原为一片盐碱地,后经雨水浇灌,逐渐长出草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里地势低洼,沙滩沼泽遍布,到处是茂密的水草,故称为苴沙。后因沼泽地渐干,有唐姓至此插标为界,垦荒种植,故又名唐家苴。集市形成后遂称苴镇。其二,康熙字典释“苴是草木之枯槁者,故在树木落及已落为水漂皆称苴也。”辞海中也将苴释为“水中浮草”,“生曰草,枯曰苴。”据传,沙苴之枯草随风飘移,遇水而积,逐流易位,经常在小龙河湾处聚集成槎(浮筏),后此地居民商贾渐稠成市,因故称为苴镇。其三,此地成陆后除了盐碱地和天然何丫港汊外就是草,草是这里最原始的植物,也是最原始的“特产”。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社会,丰富的枯草资源是人们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用它盖房、做御寒的茅靴、作遮雨用的蓑衣、盛物用的蒲包、囤粮用的折子,最大量的则是用草煮盐,烧熟食物。这里从盛产苴草到成为柴草集散地,由此人烟增集,逐渐成市,最终以“苴”为镇名就是很自然的了。三种解释,虽有不同,但有一个基本点相同,即苴镇之名的来历与其成陆历史密切相关。
苴镇街市
苴镇形成街市在明末清初,由徽商和晋商经商而源起,最鼎盛时期当属抗日战争前期。其时全镇东西街长约1000多米,有街道前街、后街、东街、西街,连接前街和后街的巷子称竖街,竖街至后街顶头向西称为西街,向东称为东街。全镇有295家商号,另有修锅补鞋、算命卜卦、贩卖鱼虾等做小生意的不下百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南河边的小船队首尾相接里把多长。街上有庙宇2处、,佛堂1处,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兴会时,满街人流如潮,摩肩接踵。
苴镇读音
苴镇,当地人读苴(ju)为(jia“家”)镇,为地方读音。亦有称苴镇为“坚”镇的,这是因为苴镇曾为苏中四分区和苏皖边区九分区的指挥部所在地。当年日军企图入侵苴镇街时,当地人民宁毁家园,不予敌驻,一天时间将全街295户1325间民房和庙宇全部拆光,用坚壁清野的无私奉献,粉碎了日伪军驻剿苴镇的阴谋。1965年,人们为纪念革命战争年代苴镇老区人民坚持斗争的光荣历史,故称坚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坚镇又复名为苴镇。
“唐家苴”这个地名沿用已久,在明、清两代志书中都有记载。而“苴镇”这个地名,是在清末才开始出现的,时间不长。历史上,苴镇归属有过多次的演变。1912年设苴镇乡,上隶
如皋县,下辖苴镇等九个乡,称“东九乡”。其时全乡近140平方公里,5400多户,20800人口。1934年东九乡划归如皋第七区管辖。1940年新四军东进,如皋(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苴镇地区属丰利区。1941年8月,日军占领全县各大集镇,丰利区分为丰东、丰中、丰西三区,苴镇属丰中地区。1947年春,为适应自卫战争形势,与丰东地区合并,建立苴丰区,1949年夏,仍设苴镇区,下辖10个乡,74个村和苴镇街。解放后,又经多次整合,现苴镇镇总面积117.86平方千米(2017年),有1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32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万户,总人口4.62万人(2017年)。
苴镇就是海防要塞。千百年来,古苴人民筑堰御潮,建寺营宇,抗
倭寇、斗海匪。明
洪武年间建有“唐家苴墩”,其高4丈,周围俱系草荡沙地,墩上有儒兴寺。墩东八里有火烧苴墩,西十里有尹家堡墩。一旦有事,东西相应,互传信号,犹如古时的
烽火台。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保卫了它。如东县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盐民自卫队就建于此,苏中四分区的首脑机关和如皋(东)县政府曾长期驻扎于此。在这里创建和扩建了许多战时工厂,如榴弹厂、军工厂、被服厂、印钞厂、印刷厂、毛巾厂、肥皂厂等。并建有野战医院,
粟裕、
陶勇、姬鹏飞、
梁灵光、
刘先胜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这里领导、指挥分区人民抗战,并取得反清乡斗争最后胜利,在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一曲胜利凯歌。苴镇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曾一度被人称为“四分区的
莫斯科”。
相关荣誉
随着农村新五件实事的推进,苴镇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该镇在全县综合考核中曾获得三档镇综合考核“振兴杯”金杯,招商引资“开放杯”银杯和财政工作“兴财杯”铜杯等称号。
经济发展
苴镇通过结构调整,农业上形成了“四大特色基地”即:金凤牌大棚西瓜种植基地;疏菜、粮棉油种子繁育基地;胡桑种植基地;蟹苗繁育基地。
农业基础设施逐年改善,农村面貌明显改观。该镇有得天独厚的沿海区位优势,全镇有近10万亩的滩涂面积,有6家滩涂养殖公司,有2个紫菜养殖和贝类养殖的专业渔业村 。
注重突出工业发展主题,凸现工业主体,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镇共有一般纳税人企业250多家,所属企业涉及建材、机械、纺织、铁链、服装、食品、海产品加工、包装、装潢等行业,其中有天时药业、天一智能、俊达化工、恒基建材、奇耐机械等5家企业分别在县经济开发区和化工园区落户。、1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东海工区。2006年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7.07亿元,完成工业产值8.3亿元,实现新批注册外资2021万美元,注册外资到帐960万美元,完成市外民资1.12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任务。2006年实现财政收入233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09元 。
特色产业
苴镇2000多亩青花菜已采收完毕,由于经纪人与菜农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亩均收入1000元左右。大棚秋西瓜到种植麦子有一段空闲期,从2003年开始,苴镇金凤、王谭等村大棚西瓜种植户尝试了种植青花菜,镇农技站负责种子供应和技术辅导,从100多亩发展到2000多亩。销售上由秦士兵、沈伟、丁小建等十多个农民经纪人负责,在供应种子时就与农民落实了保护价收购合同。经纪人在与
浙江、
河南以及南通地区的6家蔬菜加工企业签订销售合同的同时,还与
上海五家大中型农贸市场落实了销售订单,使菜农吃上销售的定心丸。金凤村13组郁兵种植了6.5亩青花菜,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亩产达2300斤,纯收入达7500多元。据苴镇农技站负责人介绍,苴镇仅青花菜收入在200万元以上。
土地资源
苴镇总面积9180.87公顷(137713亩),其中:农用地7536.22公顷(113043.3亩),耕地:5075.93公顷(76138.95亩),占55.29%;园地:593.55公顷(8903.25亩),占6.47%;林地:155.32公顷(2329.8亩),占1.69%;其他农用地:1711.42公顷(25671.3亩),占18.64%;建设用地944.76公顷(14171.4亩),占10.29%;独立工矿用地115.97公顷(1739.55亩),占12.6%;公路交通用地104.42公顷(1566.3亩),占11.4%;水利设施用地23.10公顷(346.5亩),占25%。未利用土地699.89公顷(10498.35亩),占7.62%。 苴镇土地利用率高,但资金投入不足,产出少,效益低,苴镇中低产田、低产园地、低产水面所占整个农用地的比重较大,苴镇低产田500公顷(7500亩),低产园地150公顷(2250亩),未利用地及河流699.89公顷(10498.35亩),其中大部分都未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只要加大投入,就可改变现状,使之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苴镇紧靠南黄海,堤外滩涂面积较大,可供开发整理的
潜力较大,加之根据土地详查的资料,苴镇尚有12.3公顷(184.5亩),荒草地尚未利用,苴镇范围内零星分散的待复垦
宅基地近100公顷(1500亩),在其他农用地中,可复垦的坑塘水面,废弃的农村道路、渠道280多公顷(4200亩),各类砖瓦窑用地13.52公顷,垦区通过开发利用可净增耕地132.18公顷(1982.7亩),这些就是苴镇2010年前可复垦、开发、整理的潜在
土地后备资源。
产业发展
主要产业结构:工业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拉长产业链。扩大
缫丝、丝织、建筑业生产规模,同时发展装潢和水产品加工,力争工业年增长率达18%,总产值达15.7亿元。农业发展,农业是农村的经济基础,苴镇农业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农业投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生产水平,根据农业区划,农业生产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发展三高农业,认真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农田整理,努力改造中、低产田,全面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创优势,创名牌,以市场为导向,抓好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粮、棉、油、桑单位面积产量,规划期末粮食总产达3.8万吨,农业总产值2.5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苴镇海洋滩涂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海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
河蟹育苗、
紫菜、
文蛤、
对虾养殖,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打出自己的品牌,培养和发展一批经济能人,使民营经济不断拓展。
特色旅游
苴镇共有9万多亩的滩涂,文蛤养殖面积达3.5万亩。为了做好南黄海特色旅游品牌,苴镇明确一名主要领导负责三产服务工作,搞好对外宣传,组织环东、
近海、何丫等沿海村做好美化环境、游客接待、安全保卫等服务工作,备好20辆拖拉机接送游客下海。苴镇还加强了海鲜餐饮服务的建设,刘埠大酒店投资100多万元,扩建了门面,海晨、一品鲜酒店也改造了软硬件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五一”期间每天有1500多人前来品尝海鲜。此外,镇何丫村投资700万元,在海边新建了刘埠休闲农庄。
党建工作
苴镇党委在切实抓好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同时,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严把“入口关”,积极为党员队伍储备源头活水。一是建立培养档案。镇党委对农村、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35周岁以下教师、优秀青年、优秀团员、非党干部、复退军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
个体工商户、致富能手、
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等开展深入的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类人员中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根据掌握的情况分析查找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中的存在问题,汇总后进行对比研究,并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分类信息库和后备人员培养库,便于党组织进行分类、分层、分批培养。 二是落实培养责任。确定党支部书记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第一责任人,支部组织委员为具体责任人,培养联系人为直接责任人。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定向联系责任。
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及优秀党员每人至少联系一名积极分子,确保每个村支部每年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不少于全村总人口的2‰。重点在35周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青年、农村致富能手、村组后备干部、退伍军人、外出务工青年和打工返乡创业者以及农村青年妇女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突出入党积极分子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苴镇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00多人。三是健全培养制度,建立以镇党校为主阵地,专业生产基地、专业大户为依托的教育培训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
有线电视等载体的作用。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类培训、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理论、实用技能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完善各项制度,如入党积极分子活动制度,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要参加党内的组织活动。完善定期谈心制度,及时掌握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督促其认真完成支部分配的工作。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制度,要求入党积极分子每年必须订阅一份党建
刊物,党支部定期检查其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