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中文
语言学术语
欧化中文、西化中文或英式中文,是指语法、文笔、风格或用词受欧洲语文过份影响的中文,一般带贬义。影响中尤以英文所造成的最为深刻。欧化中文除了缺乏传统中文的特色,也可能因为用词繁琐生硬,导致阅读及理解上的障碍。欧化中文在翻译自英文的作品尤其常见。译者若采取逐字直译的策略,而忽略中文固有的语法或用词习惯,便容易写出欧化中文。久而久之,现代中文有时也会出现欧化中文的痕迹,不少文人对此深恶痛绝。翻译家思果在《翻译研究》一书指:“谁也不能否认,翻译已经成了另一种文字,虽然勉强可以懂,但绝对不是中文。”诗人兼翻译家余光中也在《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指“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
历史原因
20世纪初,出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反思,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人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进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鲁迅说“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中国音韵学家钱玄同,亦积极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欧洲的语文,他认为,中国文字的意义太模糊,文法不精确,根本不足以“代表”“新世界”的进步思想。
欧化中文举隅
抽象名词作主语
滥用抽象动词
将动词变成抽象名词,配以“万能动词”作词组。例如“听众对访问教授十分热烈的”,“反应”原为动词,但上句将“反应”变成抽象名词,加上空洞的动词“作出”,令全句显得“繁琐”。该句本来可以说成“听众对访问教授十分热烈”。
滥用“一”字
受英文冠词“a 或 an”影响,“He is a good man.”很多时会译为“他是一个好人。”;较自然的译法应为“他是好人。”
无节制使用“的”“地”字
这两个字若不加节制,出现太频,则会导致琐碎、扰乱文意。举何其芳《雨前》的一段作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的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这段文字用了16个“的”字,读起来很繁杂。其中“白色的鸭”、“徐徐地划行”、“深深的水”本可以说成“白鸭”、“徐徐划行”、“深水”。除了“西而不化”的原因外,英汉字典的编译者把形容词都用“的”来翻译,也会有影响,例如“beautiful”的辞典解释总是“美丽的、美观的、美好的”。
滥用被动句
传统汉语不常用被动句,如「He is called...」只须译为「他名为...」「他叫...」即可,但现常译为「他被称为...」。「被」字带贬意,因而汉语对被动句的使用较印欧语系语言更为谨慎。事实上多数情况下“被”字并非必须,如「他被赞赏」可写作「他获赞赏」、「他受赞赏」、「他令人赞赏」等等,部份情况的“被”字则可直接省去。且除了一个“被”字之外,还有「受难」、「遇害」、「挨打」、「遭殃」、「经人指点」、「为世所重」等很多字词可用。
滥用介词
介词在英文中有重要作用,常被搬到中文滥用,例如:“关于他的申请,你看过了没有?”、“由于他的家境贫穷,使得他只好休学。”
语意重叠
有时英文需要两个或以上的词语才能表达的词意,翻译成中文时能够一个词语就能表达,却直译成相应的中文词语,例如把“Open Learning Institute”译作“公开进修学院”,但其中的“Learning Institute”二词合起来就是“学院”的意思,把“Learning”和“Institute”分别直译成“进修”和“学院”,“进修”和“学”的意思就重叠了。
词汇钝化
中文里一些含意有少许差异的词汇,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时没有相应的精准翻译,或混淆了英文本字的涵意,但却反过来令中文钝化成单一词汇,令行文用词没有文随意转。例如“只好”、“情愿”、“宁愿”、“甘心”、“故意”、“被迫”、“只能”、“只有”、“惟有”等涵意具些微差别的词汇,一些人以英文“Choose”直译而成的“选择”取代;“及”、“与”、“和”、“同”、“跟”、“且”、“并”、“而”、“还有”、“以及”、“而且”,各词意义用法不同却有人不分;“罕”“冻”“微”替以“很少”“很冷”“很 小/轻 地”;“似”、“像”、“如”、“相像”、“如同”、“比如”、“好像”、“好似”、“好比”、“相似”、“恰似”、“正如”、“恰如”、“就像”、“就如”、“就如同”以及、“一样”、“一般”等词汇,大半混用而不知差别者不在少数。
滥用“性”字
永久性居民”、“临时性措施”、“一般性咨询”、“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消费”等。很多时这些述语可改写为:“永久居民”、“临时措施”、“一般的咨询”、“免洗筷”或“即弃型筷子”、“一笔过消费”等。一般而言,夹在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性”字,以作该形容词的一部分,是可以删掉的。当然,有些词中的“性”字不能随意删掉:像“腐蚀性液体”等。
套公式般用词
例如,直译英文“further”为“进一步”,而不加理会上文下理。例如:“西方国家进一步对华实施制裁。”更合乎中文章法的讲法为“西方国家对华制裁,变本加厉。”又如:“那帮小流氓进一步欺凌陈姓小贩。”可写为“那帮小流氓再三欺凌陈姓小贩。”不同语境,应选用不同词语,尽量避免套公式,一成不变。
滥用虚词“作为”
也许英文书籍看多了,每每看到英文“as”,一律译成“作为”,而不假思索所要表达之内容。中文自有一套表达方法,“为师者”、“做人媳妇”、“贵为九五之尊”、“身为部门主管”、“做丈夫的”、“做妻子的”等等,无须每事每物都“作为”一番。
滥译英文副词“better”
“better”译为“更好地”,如:为更好地认识有机农作物...为更好地发展个人事业...。合乎中文章法的写法为:“为加深认识有机农作物...”;“为个人事业更上一层楼...”。
众数千篇一律用“们”字
举例:“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球星们”;“护士们”等等。白话中文,使用“们”字作众数名词,虽无可避免,也应适可而止,勿滥用,句句与西文对应。众数名词在中文之表达方式,丰富且多变,举例如下:“诸侯”;“南海诸国”;“各位乡亲父老、社会贤达”;“各位嘉宾”;“各位乘客”;“诸位”;“列位”;“列祖列宗”;“群医束手”;“群龙无首”;“官官相卫”;“吾辈/我辈”;“吾等”;“一干人等”;“民众”;“听众”;“众卿家”等。
滥用科学名词
一般言谈间,毋须每每刻意使用科学名词,例如:高度、强度。中文讲求阴阳平衡,正反两面一词包揽,例如:高低、强弱、高下立见;不会偏颇于高者、强者。
英文副词“through”
英文句字有虚有实,through往往为虚的;中文偏偏爱译“通过”。通过一词,中文里实有所指,强而有力。翻译家思果在《翻译新究》一书指出,He delivered the speech through an interpreter. 西化的汉译为“他通过传译发表演讲。”正式的中文是“他发表演讲,有人替他传译。”基督宗教礼仪中,有以下一段祈祷文:Through Him, with Him, in Him, ...借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毋须用“通过”基督。
欧化中文赏析
多数人认为,冷战时期,全世界都在围着美苏两个国家,或者说,资本主义阵营和共产主义阵营两大集团而转动【英语平行句式;“而”多余】。这甚至成为一条“公理”【滥用“一”字】。不过在冷战过后的日子里【“日子里”多余;状态词提前】,这个“公理”被一些学者提出挑战。【被动句式】他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两极世界的存在只能建立于忽略掉所有在这一时间爆发的各种各样的不受任一所谓的超级大国影响的运动和冲突。【汉语较少用从句,故翻译过来拗口;“真正意义上的”冗余;抽象名词作主语】加之,超级大国之间的冲突,很多情况下都是间接发生的。这些冲突,往往都是远比单纯的冷战对手之间的问题来的棘手。
试改:
多数人都相信一条“公理”:“冷战时期全世界都在围绕美苏两个国家(或资本主义阵营和共产主义阵营)转动”。不过,一些学者在冷战过后提出了挑战:“这一时间爆发的一些运动和冲突并没受过所谓超级大国的影响。只有忽略它们,才能建立真正的两极世界。”而且,超级大国间的冲突一般都是间接发生的,所以往往远比单纯的冷战对手之间的问题棘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4 17:12
目录
概述
历史原因
欧化中文举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