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子
楝科楝属植物
苦楝子,是中药名。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果实。苦楝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江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川楝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李家镇,王家镇等地。
形态特征
楝,又名苦楝、楝树、翠书、紫花树、森树、火枪树、金斗木、相心树、花纹木。落叶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分枝广展,小枝有叶痕。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长20-40厘米;小叶对生,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生一片通常略大,长3-7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多少偏斜,边缘有钝锯齿,幼时被星状毛,后两面均无毛,侧脉每边12-16条,广展,向上斜举。圆锥花序约与叶等长,无毛或幼时被鳞片状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状匙形,长约1厘米,两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较密;雄蕊管紫色,无毛或近无毛,长7-8毫米,有纵细脉,管口有钻形、2-3齿裂的狭裂片10枚,花药10枚,着生于裂片内侧,且与裂片互生,长椭圆形,顶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无毛,每室有胚珠2颗,花柱细长,柱头头状,顶端具5齿,不伸出雄蕊管。核果球形至椭圆形,长1-2厘米,宽8-15毫米,内果皮木质,4-5室,每室有种子1颗;种子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江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
炮制方法
采集加工
秋、冬两季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或收集落下的果实。晒干、阴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瑞竹堂方》:“破四片。”《本草备要》:“去皮,取肉,去核用。”《医宗金鉴》:“泡去核。”现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用时捣碎。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核果长圆形至近球形,长1.2-2cm,直径1.2-1.5cm。外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微有光泽,干皱。先端偶见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痕。果肉较松软,淡黄色,遇水浸润显粘性。果核卵圆形,坚硬,具4-5棱,内分4-5室,每室含种子1颗。气特异,味酸、苦。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性味
味苦,性寒,小毒。
归经
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功效
行气止痛,杀虫。
主治
脘腹胁肋疼痛,疝痛,虫积腹痛头癣冻疮
现代应用
1、治疗急性乳腺炎
2、治疗头癣。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
相关配伍
1、治胃痛,肝气不舒的胸胁痛、疝痛:苦楝子、延胡索各9g,水煎服。(《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
2、治头疮:苦楝子十四枚,杏仁七枚。上件药炒令烟尽,捣罗为末。入腻粉半钱,更研令匀,以生油调涂。(《圣惠方》)
3、治泻血不止:苦楝子炒黄,为末,蜜丸如桐子大。米饮下十丸至二十丸。(《卫生易简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禁服。不宜过量及长期服用。内服量过大,可有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
1、不良反应救治措施:中药治疗,早期可选用:(1)白糖水频饮。(2)绿豆120g,煎汁内服。(3)甘草15-20g,水煎服。
2、注意品种差异,苦楝子毒性比川楝子大,内服时尽量避免使用或减少剂量使用。
相关论述
1、《得配本草》:“泄阳明、厥阴之邪热,专主中焦乳病。”
2、《岭南采药录》:“煎水洗,能治手足爆圻及冻疮等。”
3、《现代实用中药》:“果实有收敛作用。治心腹疝痛,蛔虫腹痛。果肉捣烂涂冻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15:3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