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儿流浪记
马洛创作长篇小说
《苦儿流浪记》是法国作家埃克多·马洛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78年。
内容简介
弃儿雷米是在乡下的石屋里被养大的。一天,养父从巴黎归来后,把雷米卖给一个流浪艺人剧团。剧团一边让伊努和萨尔演出,一边继续在欧洲的城市和乡村流浪。由于一件偶然的事情,师傅维达里被投入监狱。在此期间,完全成为艺人的雷米继续独自旅行。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有钱的夫人。这夫人带着一个病孩子乘船旅行,她对雷米无比亲切。实际上,这夫人正是雷米的亲生母亲,这病孩子正是雷米的亲弟弟。但是,他们互不了解,仍然分手而去。师傅终于从牢里出来了,他带着雷米挣扎到巴黎,但不幸又患了病,雷米又一次成了孤苦伶仃的一个人。雷米同在巴黎认识的拉小提琴的少年玛卡继续旅行,再次回到养育自己的石屋。在这里,他听说有一个人在找寻自己。为了寻亲,雷米又到巴黎、伦敦旅行,直到这时,雷米才第一次明白,自己是被觊觎遗产的恶棍拐走而抛弃的,那次在船上遇到的夫人是自己真正的母亲。终于,雷米在瑞士的别墅里找到了亲生母亲,得到了幸福。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法国19世纪后半个世纪里,埃泽尔和他的朋友让·马塞于1864年创办的《教育与娱乐杂志》(1864—1906)发行最广。杂志分“教育”与“娱乐”两大栏,为“娱乐”栏撰稿的有儒勒·凡尔纳、埃克多·马洛、安德烈·洛里、欧内斯特·勒古韦、儒勒·桑多等法国作家,以及狄更斯等外国作家。
埃克多·马洛是《教育与娱乐杂志》主要撰稿人之一。马洛的《罗曼·卡尔布里斯历险记》在儿童文学领域获得成功后,埃泽尔又约请马洛再为孩子写一部小孩游历法兰西的小说,把地理风光和各行各业的人都组织到小说里去。很不幸,写成的手稿因巴黎失陷于普鲁士之手而无从寻找。出版面试的长篇小说《苦儿流浪记》是重写稿。
《苦儿流浪记》写成于法国工业化起飞前夕。马洛笔下出现的农村破落,工人们劳动条件恶劣,童工数量剧增和在法律允许下对童工的剥削,都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
人物介绍
雷米
主人公。他是英国某世家的长子,出生才六个月,就被狼心狗肺的叔叔偷偷抱走,遗弃在巴黎的路边。从此,他开始过着艰苦的生活。可是,他始终抱着光明的希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和生母团圆,过着幸福的生活。
巴贝兰太太
雷米的养母。雷米称呼她“妈妈”。雷米是她的丈夫在路边捡回家来的,她视雷米如己出,小心翼翼的把他抚养到八岁,但他的丈夫瞒着她,把雷米卖给一位江湖艺人维达里。
维达里
真名叫做卡罗·巴沙尼,曾经是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因为遭到变故沦落为江湖艺人。他买到雷米后,就带着他、狗和猴子,走遍全国,靠着表演赚钱为生。这位老人始终以一颗高洁的心、爱的教育来教雷米读书、音乐和种种生存的方法。
米里甘夫人
雷米的亲生母亲,是一位美丽而心地善良的寡妇。她为了治好心爱的儿子亚瑟的病,特地乘坐一艘豪华的游艇“天鹅号”,在法国的河流航行,寻访名医。在航行的途中,救了正在挨饿的雷米。
马夏
意大利少年。他被一个叫做柯乐里的大师傅虐待,最后被赶出门。在流浪中,得到雷米的救助,从此他和雷米就成为很要好的朋友。雷米能够找到生母得力于他的帮助很大,后来他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家。
丽丝
花匠阿更的女儿。丽丝纯真可爱,但幼小时得了热病,变成了哑巴。她的性情像天使一样,对雷米极为友爱。后来,哑疾好了,成了雷米的太太。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这部小说虽以雷米的遭遇为主线,顺序写来,但作者却更注重于现实社会的广阔场景的反映,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现象。例如石匠巴贝兰,在巴黎做工,受了伤就丢失了工作。维达里老爷在街头演出,遭到警察的无理干涉,为了保护雷米免于继续被打,竟然被强行拖走,判了徒刑。花匠阿更老爹因为遇到自然灾害,无法偿还债款,也被送进监狱,四个孩子也各处散居,詹姆士·米里甘为了抢夺财产,居然丧心病狂地让人偷走自己的侄儿,以至还想把另一个侄儿弄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雷米作为“弃儿”,也就自然走上了崎岖的人生道路。
与上述不合理现象相对比的,是作者在他的作品中,精心地塑造了众多普通的正直的人物,如巴贝兰大妈、维达里、阿更老爹、少年马夏等。
8岁的雷米,不仅从维达里那儿学会了读书识字、唱歌弹琴,更从老人那儿学会了如何面对严酷的生活,去用乐观与勤奋,向险恶的命运挑战,当米里甘太太第一次要把雷米留在自己身边时,刚从狱中出来的维达里言道:“我教他在我身边学习怎样过艰苦的生活,对他说来,这比起你叫他离开我过那种其实是奴仆的生活要有用得多了。”这就清楚地表明,作者所着意表现的,是如何对少年儿童性格的培养,而艰难困苦,正是锻炼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贯穿于这部长篇小说的,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挞,尽管社会是那样险恶,善良的人们往往会遭到悲惨的结局,但那闪烁出最动人光彩的,恰恰是那些可贵的品性。雷米在寒夜中几乎被冻死,幸而被阿更老爹救去,这位朴实的花匠说:“既然他倒在我们家的门口,没有倒在孤儿院的门口,那就该我们来好好照料他。”所以当两年后阿更老爹家遭到不测,雷米再次流浪时,他感到全身充满了力量,而这力量就来自予宝贵的友情。当然,小说最后的圆满结尾,是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有,这也显示出作者的局限,陷入了当时创作流行的一种俗套。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马洛不是长于人物心理描绘的作家,甚至也不能多作艺术概括,而是描述一个一个的事例,在这众多的事例中揭示当时法国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毫无保障:小雷米的养父石匠巴贝兰受伤致残后就成了叫花子;花匠阿更的命运和艺人维达里的无故被监禁。小雷米开始过流浪生涯时还纯粹是个孩子,他向往而不可得的是家庭安稳的生活,他感激善意待他的人们——这样可亲可爱的人小说中写了不少。有关小雷米的许多看着有趣的情节,对于小雷米其实有一种难言隐痛,譬如穿上猴戏班子艺人的古怪戏装,那一场场巧妙的表演,教动物做滑稽动作,同它们相依为命,等等。这些情节使作品具有一种温暖感,而细细品嚼又不免味带辛酸。
维达里是小说中刻画得最成功的形象。他曾经是蜚声意大利声乐舞台的歌手。虽然他的遭遇很悲惨,但是他坚持着高尚的道德观,他作为一个精神上不容玷污、不受凌辱的强者,站立在读者眼前。
情节设计
小说写的是一个弃儿的历险生涯,十分注重情节的设计。开卷第一个情节,便是一个八岁的弃儿被当做牲口一样被出租的一场讨价还价的交易。从这第一个情节开始,弃儿雷米的命运就成了书中具有磁石般吸力的悬念;围绕雷米的命运,作者精心设计了富于传奇性的诸如邂逅哑女、买牛报恩、身临贼窝、蒙冤蹲狱、亡命跳车、亲人团圆等情节。作品不仅在情节上和人物悬念上具有当时流行的情节剧特色,它还同其他情节剧一样,有一支主题歌。马洛成功地把这支主题歌铸进了弃儿雷米的性格和形象之中,使它成了这部小说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使这部小说具备了音乐感染力,让读者不仅看到小主人公曲折艰难的经历,也听到小主人公唱主题歌时柔和而凄凉的童音。
小说采取多个故事串联的形式安排情节。如果维达里是小说中的一座雕像,那么“特鲁耶尔煤矿水灾”就是小说中的重要的戏中之戏;它描写了矿主只用几磅咖啡、几片火腿就把有些工人轻而易举地骗进两百米深的地下去送命。马洛用去了大量篇幅,细致地描画了那场灾难,如表现幸存者的苍白的面孔,以此体现出矿工们友爱、互助是何等重要,也以此控诉那些矿主和神父们的恶劣行径。
作品影响
《苦儿流浪记》问世后,曾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多种文字,直到一百多年后,它还在法国被重印出版,并多次被搬上银幕。在法国19世纪文学遗产中,作为提高了的情节剧小说,《苦儿流浪记》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并且迄今为止仍被誉为是“法国青少年最爱读的小说之一”。
作品评价
台湾大学教授梅家玲:“‘苦儿论述’的‘教育’意义,自当不止于一般的修身伦理励志而已。无论是个人情感的开发,抑或是对国族未来的激情与憧憬,它都与《馨儿就学记》系列的小说一般,为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说’,开展出迥异于过去的崭新视界。”
出版信息
《苦儿流浪记》这部作品在中国最早有包天笑的译本,是用文言译的,有删节。1933年4月,上海儿童书局出版了由林雪清、章衣萍翻译的本子,名为《苦儿努力记》,全书分上下两册,共40万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文库》本,采用的是傅辛根据法国阿晒特出版社出版的节写本翻译的,1982年2月第2版(1958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埃克多·马洛(1830~1907),法国小说家。以写情节剧小说(即以情节取胜的小说)载入法国近代文学史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公证人家庭,身为律师的父亲希望马洛继承他的事业从事法律工作,但他热衷于文学创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他一生写了70多部小说,而且都十分畅销,《苦儿流浪记》更是家喻户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6 10:4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