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编码
程式为:R/1:1.3+1.1+0.9/18:U/U:S/AP。
病毒由多成分粒体组成,有4种。长形或
杆菌状的,直径18
微米,长度分别为:58微米(下层组分)、49微米(中层组分)、38微米(上层b组分)、29微米(上层a组分);另一种为近球
形体,直径为18-20微米。单链
RNA总含量为18%。该病毒的致死
温度为60-65℃;稀释限点为10^-3-10^-5;体外存活期2-4天。
花叶症状主要在春、秋季节冷凉
条件下,表现于感病型的苜蓿上。夏季叶上症状不明显。叶部症状有淡绿或黄化的斑驳(花叶),叶或
叶柄扭曲变形,枝茎矮化。一些株系可以引起某些基因型苜蓿植株长势逐渐
衰弱,另一些株系可在接种后几周内引起根系坏死和
植株死亡。苜蓿花叶病毒的感染,可导致苜蓿植株受
干旱或
霜冻的危害。因花叶病造成产量损失的大小,受病毒株系、苜蓿遗传型、温度、土壤和其他
环境因素等影响。
苜蓿属、
三叶草属、
野豌豆属、
羽扇豆属、
草木樨属及香豌豆、
鹰嘴豆等多种
豆科牧草以及
豌豆、
蚕豆、
小扁豆、菜豆、
豇豆、
大豆、
赤豆、
绿豆、
烟草等在内的51科双子叶
植物的430余种栽培的和野生的植物。其中,菜豆(Phaseolusvulgaris)、豇豆(Vignasinensis)、蚕豆(Viciafaba)、豌豆(Pisumsativum)、苋色藜(Chenopodiumamaranticolor)、昆诺藜(C.quinoa)、及普通烟(Nicotianatabacum)较普遍。
苜蓿花叶病毒可通过最少14种
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如
棉蚜(Aphisgossylii)、
苜蓿蚜(A.medicaginis)豆卫茅蚜(A.fabae=A.rumicis)、
豆长管蚜(Macrosiphumpisi)、
马铃薯长管蚜(M.solanifolii=M.euphorbiae)和
桃蚜(Myzuspersicae)等。在
北美,豌豆蚜(Acyrthosiphonpisum)和蓝苜蓿蚜(Acyrthosiphonkondoi)是传毒蚜虫。苜蓿花叶病毒还可通过汁液、
花粉和
种子进行传播,而且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毒在苜蓿种子内至少存活10年,种子带毒率
范围0-10%,一般为2-4%。带毒率高低受病毒株系、苜蓿遗传型和种子生产期间的环境因素等影响。
南斯拉夫曾有种子带毒率为17%的报道。近距离传播主要由蚜虫、花粉及一个机具(实质为汁液)传播。
温室研究表明,最初病毒感染率为11%,经10个月,进行了9次刈割后,病株率增加到91%。
由苜蓿花叶病毒引起的花叶病,首次报道于1931年,
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这是一个由种子传带的病毒病。2年以上的苜蓿地,80%的植株可感染病害。虽然已知所有苜蓿遗传型都感染1个或更多个病毒株系,但一些株系不产生明显的叶部症状。苜蓿是苜蓿花叶病毒的重要保存寄主,并由蚜虫自苜蓿传给或严重危害一年生作物,如豌豆和
番茄等。苜蓿发病率达53%时,可减产1%,但不影响越冬。
2.
管理措施选留健株的种子播种。选择抗所有病毒株系的品种和遗传型可以抗1个或几个病毒株系,可以通过适当方式筛选或
培育出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