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叶象甲,
鞘翅目,象牙科,叶象属。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区。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但以幼虫为害第一茬苜蓿最严重。成虫为害白三叶草坪,虫口密度中等。幼虫造成最主要的危害,它们在植株顶部于初展开的叶上,后来在下部叶片上均进行采食。为害严重时,除主脉外全部吃光,使被害的草丛一望发白,惨不忍视。
成甲是褐色的,长约4.75mm,背部有深色条纹,其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随着年龄老化,许多成虫变为均一的深褐色。雌成虫产卵呈堆状,内有1~30粒柠檬黄色的卵,卵长约0.52mm,卵产于苜蓿茎部被它们咬成的空洞内,在孵化前卵变为深褐色。气候温暖时1~2周即可孵化,但气候较冷时孵化期较长。幼虫初长约1.27mm,淡黄色,头部黑色并有光泽,3-4周后老熟的幼虫长约9.53mm,淡绿色,头部黑色而在背部有白色条纹。化蛹于网状蚕内,
蚕固着于植株上或是地面的残体上,1-2周后成虫
羽化。大多数地区紫花苜蓿叶象甲每年只产生一代,以成虫越冬,早春成虫变更年产卵。初夏,大部分幼虫成熟,
化蛹后变为成虫。
一般一年发生1代,有的地区发生2代。越冬虫态各地不同,多以成虫越冬,也有以卵,或者以成虫和卵同时越冬。在以卵越冬的情况下,秋季成虫取食不久即在苜蓿茎内产卵越冬。据观察,苜蓿叶象甲一年发生2个完整的世代,以成虫在苜蓿地残株落叶下或土表裂缝中越冬。4月上旬随苜蓿生长开始萌发,成虫出蛰活动、取食,2~3天进行交尾,3~5天后开始产卵,卵期10~18天(以卵越冬者不在此限期内)。第一代幼虫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期15~28天,幼虫蜕皮3次,最早于5月底做茧化蛹,蛹期6~12天。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在6月中旬,第二代卵于7月上旬产出,7月下旬幼虫化蛹,8月上旬出现第二代成虫。秋后当气温下降到11~12℃时,成虫逐渐进入越冬阶段。越冬代成虫对春季气温的变化极为敏锐,当气温上升到11~12℃时,便出土活动。成虫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24~25℃时,便潜藏于荫凉之处,有时离开苜蓿地,作长距离的迂飞。苜蓿叶象幼虫夏季温度高于24~25℃时,成虫便进入滞育状态。雌虫多产卵于茎轩中,用珠在茎上咬出一小洞,产卵其中,一洞少时仅产1粒,多时30~40粒,一般为10粒左右。产卵完毕后用排泄物封闭洞口,在茎上留一小黑疤。越冬代成虫在第一茬苜蓿上,多在茎秆下部离地面10cm处产卵,第一代成虫在第二茬苜蓿上产卵的部位,随植株的生长,逐渐转移到中、上部。一雌能产卵400粒,多时达800粒,甚至2500粒。从茎秆中孵出的幼虫部分钻入嫩枝、叶芽和花芽中为害,多数在茎内蛙食为害,使茎内形成黑色隧道。3龄以上幼虫在叶上暴露取食,食去叶肉,仅剩叶脉,造成子房干枯,花蕾脱落,严重影响苜蓿干草和种籽的产量。在苜蓿孕蕾期与成虫大量产卵期相一致的地区,苜蓿受害最为严重。天敌苜蓿叶象幼虫的主要天敌有苜蓿叶象姬蜂(Bathypletes curculionisThomson),自然寄生率达37.5%,姬蜂产卵于象虫幼虫体内,并完成其发育,被寄生的幼虫仍能吐丝作茧,但不能化蛹。
可用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1%全能2000倍液或12%
毒死蜱+
高效氯氟氰菊酯杀虫乳油1500~2000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