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书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界首书会,是安徽省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的传统民俗,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8年,界首(苗湖)书会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历史渊源
界首书会发源于安徽省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苗湖书会源于清嘉庆年间,原为“苗湖说唱会”,由任寨乡苗湖村的民间艺人、唱坠子嗡的苗本林发起。当时参加的演唱艺人有苗湖村3人、邻村5人。已有二百多年有历史。当时,农闲时节,茶余饭后,曲艺艺人们一曲鼓书说唱,宣泄内心情感,或高亢明快,或凄婉悠扬。1939年,第六代传人苗元甫为纪念发起人苗本林165周年诞辰,把闰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定为苗湖书会,一唱就是5天,迎来四邻八乡的群众,相当热闹。此后,苗湖书会经过不断传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文革时期,一度沉寂。
1985年,改革开放给苗湖书会带来了生机和机遇。艺人苗清臣看到群众生活改善,但文化生活却十分贫乏,在观摩“马街书会”后受到启发,四处奔走联络艺人,举办了为期3天的书会,参加的有河南、安徽两省9个县市的30多位知名艺人,影响很大。看到苗湖书会有了新的希望,他联络周边市县的艺人,在界首市委、政府以及界首市委宣传部、文联、任寨乡政府、曲协的支持下,重新举办苗湖书会。
苗湖书会一届5天,山东曹县、江苏邳县、湖北大悟县、河南周口地区、宿州地区和阜阳各县市区的曲艺艺人相继赴会演出。重新举办的苗湖书会更富生机和活力,每届历时5天,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前来观看,周边几百里的曲艺演员参加演出。
“无时不说,无处不唱,无人不乐”是界首苗湖书会自娱性的重要体现和真实写照。随着艺人的说唱艺术不断提高,曲目不断丰富,苗湖说唱会的曲种也由过去单一的坠子,发展到有淮北大鼓、河洛大鼓、安徽琴书、三弦书、评书、渔鼓等多种。同时,还增添了玩狮子、旱船等民间舞蹈及戏剧表演,并在此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牲畜买卖等经贸集市。
民俗内容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当地的农闲季节,俗称“场光地净享闲情”。艺人相会,争相献艺,这些说书艺人大多占一方地盘支布篷说书,地点不拘,或麦垛旁,或大树下,或水塘边,凡是阴凉宽敞的地方均为说书的好地方。说书不收卖艺钱,一日三餐由村民轮流招待。书场散时,说书艺人分得由村民馈赠的粮食,背运回家。书会上说书技艺好的艺人被称为书魁。当选书魁后,自己要在书会上说够五到十天的长篇大书。
苗湖书会中的艺人用自己的方式唱出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抗日战争期间,书会上的艺人就曾自编一些顺口溜,以表达对日本侵略军的愤慨,激励群众的爱国热情。每年书会参加演出艺人逐年上升,高潮时近百人。会场热闹异常,人群熙熙攘攘,各种生产和生活物资交流活跃,有力地保护并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国期间,曲艺艺人除继承传统的剧种、曲目外,还发展了大鼓书、琴书等曲艺形式。民国末年时,苗湖书会发展到了极盛期,无论是艺人、曲目,都是以前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所演的曲种也包含有河南坠子、淮北大鼓、安徽琴书、评书、渔鼓等,这些曲种各有特色。
河南坠子常使用简板、坠胡、二胡、中阮、三弦、琵琶等乐器,以自拉自唱的形式来表演。除了使用自拉的坠胡外,坠子艺人还会在右脚上系上长绳,固定一个长约1米的细木,中间穿一个洞口,洞口上方做一木鱼盒,下方系个活动的敲击木条,通过右脚上绳子的抬与落,敲击木鱼,发出梆梆的声音,用以代替简板打节奏。此器具多为一人自拉自唱自敲梆的表演所用。
淮北大鼓表演时则只使用一面大鼓、一根鼓鞭,无其他音乐伴奏,更考验大鼓艺人的说唱功力。
安徽琴书表演时,一种形式是一人操琴,一人边拉坠胡边演唱,也有与操琴者对唱的;另一种形式为操琴者自己弹奏自己唱,旁边有伴奏,多为坠胡、二胡、三弦琵琶等。
评书的表演也颇为简单,一张小方桌,上铺红布,一块长方木块,评书艺人常左手持扇,右手击木,以示故事中的紧张气氛和评书表演的开篇与结束。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23年来,苗湖书会是届届创新,热情讴歌党的富民政策和农村文明新风,如邻里和睦、计划生育、遵纪守法、破除迷信等节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苗湖书会上演唱的曲目,特别是鼓书、评词等道具简单、演唱方便,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真挚、朴实的演唱艺术,特别适合农民口味。苗湖书会承载着地方曲艺和稀有曲种的交流与发展的重任,是树立区域品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资源。苗湖书会作为代表地方特色的活态文化,凝结了浓郁的人文底蕴,也承载着颍淮儿女的艺术梦想。
阜阳市及颍上、太和等周遍县市文化局的同行前来观摩学习,山东、河南等省的一些民间艺人也如约赶来表演。苗湖书会不仅成为苗湖村农民的乡村文化乐园,也为民间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技艺的舞台。
传承人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界首书会的创办人,苗清臣,1942年出生于界首市任寨乡苗湖村。
在长达六十年的曲艺生涯里,苗清臣先后说唱《八美图》《大八义》《小八义》《呼家将》《刘云打母》等五十多个传统书目。文革时期,他的演出内容与形式由唱传统曲目开始向现代小段子转变。根据时代需要,结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他自编自演了几十个关于“计划生育、法制教育、安全生产、科学种田、尊老敬老”等多方面内容的新的唱段和剧本。如:《雷锋参军》《党的好儿子沈浩》《夸夸好媳妇胡敏》《亲家俩》等。
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办了两期曲艺培训班,培养了几十名音乐伴奏、说唱演员。接着,他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挖掘整理出在当地流传的《清官断》和《韩景龙赶轿车》两部传统曲目。1995年,他搜集整理的界首渔鼓曲艺资料和界首渔鼓音乐集成,分别被收录《安徽曲艺卷》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卷》中。自1985年至2005年,每年5天的书会所需经费全由他自筹。
保护措施
2006年以来,界首市政府每年拨出数千元支持苗清臣办书会。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界首市文化馆获得“界首书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界首书会项目保护单位界首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0年7月17日,阜阳师范学院学生会数十位同学带着节目来到界首的苗湖参加每年一度的“苗湖书会”。在第二十六届苗湖书会上,音乐学院学生带去了五个曲艺节目,分别是《开场锣鼓》、相声《失火记》、西河大鼓《鲁班学艺》、二人转单出头《红月娥做梦》、二人转《小两口回门》。
2012年7月24日,苗湖书会(第28届)如期举行。此届苗湖书会为期三天,共有来自河南、山东及我省亳州、宿州和阜阳各县市区的40余名民间曲艺家登台说书献艺。届书会设立了任寨乡和苗湖村两个演出场地。在10多个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员们竞相献艺。表演内容有大鼓、琴书、评书、渔鼓、快板、坠子、小品等十余种曲艺品牌。
2015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初六,第三十一届苗湖书会在任寨乡苗湖村如期举行,来自周边省、市、县近40名曲艺艺人齐聚一堂,同台献艺,有渔鼓、大鼓、坠子、琴书、双簧、评书、豫剧、快板等曲种。
衍生作品
2013年1月17日至20日,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制组开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界首书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15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