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霓裳》是中国2013年胡平执导剧情片。故事以云南省昌宁县耇街乡苗族女子咪彩为完成老阿婆的临终嘱托,努力寻找牛皮样图、传承苗岭五彩衣的制作工艺为主线;以文化馆编导高艺为创作舞剧《苗岭霓裳》,在帮助咪彩寻找牛皮样图过程中,与咪彩的情感纠葛为辅线最终以二人合力克服种种困难把昌宁苗族服饰“苗岭五彩衣”成功申报为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出品人:杨佳富
原著:李德昌
总编剧:杨佳富
编剧:杨建赋杨军赵汝中 罗金荣
顾问:张 睿蔺斯鹰
监制:苏格非 段登位
策划:余宗友 茶春桥 范红玉周耀泉
协调:吴贵荣兰梓龙穆尙勇罗建明 张绍武马 宏 郭子孟 郭朝庭
文学顾问:刘文允杨荟能 李秉琦
民俗顾问: 杨光侯 杨有才
演员表
摄影:张 杨
美术:李志德
剪接:孙瑞来
照明:金康峰
剧照:普坤祥
作曲:龙 龙 严于翔 录音:王松林
剪接:孙瑞来
服装:徐 智李艺璇
制片主任:马继民段永兴
制片人:杨佳富
执行制片人:李 艳
导演:胡平
出品:云南皓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拍:中共云南昌宁县委
云南昌宁县人民政府
云南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年份:2013年
故事简介
简述:
本片以云南省昌宁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昌宁苗族服饰--五彩衣”的申遗保护过程为原型创作改编。
故事以云南省昌宁县耇街乡苗族女子咪彩为完成老阿婆的临终嘱托,努力寻找牛皮样图、传承苗岭五彩衣的制作工艺为主线;以文化馆编导高艺为创作舞剧《苗岭霓裳》,在帮助咪彩寻找牛皮样图过程中,与咪彩的情感纠葛为辅线。最终以二人合力克服种种困难把昌宁苗族服饰“苗岭五彩衣”成功申报为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本故事用咪彩一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不同的人生际遇为节点,扣人心弦地连串出一个个极富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动人故事,同时,也给人们展示出剧中不同人物的百态人生,最终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放下仇恨,爱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展示了苗族祖先对大爱的追求,以及追求和谐共生的大智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特质与品位。故事在展示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充分展现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展示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崭新成就,歌颂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丰功伟绩。
故事梗概:
一套正宗而又完整的苗族“五彩衣”盛装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十八件套组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十八一枝花。这种服饰在苗族中被赋予了“神”的力量,能与天地祖先通灵,并且记录着回老家的路。苗族的先人在往南迁徙的路程中,将每一个地方的形象烙印在一张牛皮上,成了“五彩衣”的样图,这张样图在动荡的年代失踪了,五彩衣也全部被烧毁了,从此五彩衣的制作工艺失传了、、、
主人公咪彩身世迷离,母亲在生下她后去世,更不知道父亲是谁。陶源跟外婆相依为命。外婆是苗山的“苗岭五彩衣”传承人,曾经保存着牛皮“样图”,在“样图”遗失后,想凭自己的记忆重绣一张“样图”用来传承,但有些图样已回忆不起来,因此至死也没能再重新做出五彩衣,在临终死不瞑目,并让咪彩起誓,咪彩无奈,只好发下重誓:一定要把遗失的“样图”找回来,把苗山的“苗岭五彩衣”工艺传承下去,否则是不婚嫁。外婆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咪彩因为誓言,27岁的她还是独身一人。多年来,她走访了许多老人,回忆刺绣出了一张“苗岭五彩衣样图”,但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而且,咪彩认为原材料的不正宗也是做不出正宗五彩衣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开始种麻准备织造刺绣“苗岭五彩衣”。同时,她也结识了县文化馆编导高艺,高艺正好在创作舞剧《苗岭霓裳》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尤其是在服装上出现了问题,于是提出要帮助咪彩寻找牛皮样图。不久,大麻长出来后,派出所的警察来了,根据国家禁毒的“四禁”要求,强行拔掉了大麻。咪彩发疯般的护着大麻不让拔,还误伤了工作队员。咪彩被带走了。高艺去乡里向领导汇报了咪彩种植大麻是用来织布,不是用来制毒的。但是,因为种植大麻触犯了法律,等待着的是对咪彩的处罚、、、
终于,县领导告诉咪彩一个好消息,省里专家已经培育脱毒大麻,可以给咪彩提供用于五彩衣的制作,并且还带来一个重要消息,在开花寨的一个老人说见过牛皮样图。
两人前往开花寨,找到老人,老人说当年他在干农活的时候,曾经救过一个男青年,男青年身上就带着那张牛皮图,但是老人记不清长相,只记得这个男子至始至终都没有开口说一句话,这个重要的信息让咪彩联想到了哑叔,回村后,咪彩质问哑叔,但是没有承认。但是,哑叔也告诉了咪彩一些事情:那年,苗山来了个“割断资本主义尾巴”的工作队。当时苗岭霓裳的传人是咪彩的阿婆和咪彩的妈妈雯绣,工作队抓走了陶源的阿婆,没问出样图,工作队找到雯绣,以外婆做要挟,逼迫雯绣把样图交出去。咪彩万般无奈之下向工作队交出了样图。交给了那个叫红旗的工作队队长。
高艺赶回城里,翻遍了家里的角落,果然在一个小匣子里找到了一张用不同颜色刻画着各色图案的牛皮,他百感交集而又惭愧难当。他把图拍下来,传给了咪彩。
咪彩组织寨老们再一次鉴定。这次照片图案,得到了寨老及所有老人的肯定。“苗岭霓裳”织造也得到了县里及文化部门的支持,决定马上开始制作,等制作出来后就马上进行申遗工作。
咪彩“感到疑惑”,质问高艺图片的真实出处,高艺怎么也不肯说,两人不欢而散。高艺回到家里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要把牛皮样图还给咪彩,没想到,遭到母亲的阻拦,并且,母亲交给高艺一本高艺父亲的一样遗物--“”忏悔书“。
一切都明了了,原来,咪彩从接近他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知道他是谁,为了拿到牛皮样图,一步步地诱使高艺拿到牛皮图,高艺找到咪彩,愤怒地指责咪彩,咪彩感到震惊,也感到惭愧,将实情告诉了高艺,高艺几近崩溃,带走了牛皮样图。
正在这时咪彩又接到县里电话,负责申遗评审工作的张教授看到“苗族服饰五彩衣”的申报材料非常惊喜,但苦于实物证据不足,按规定不能被批准,特意下来走访,希望找到更有力的实物证据,也就是必须找到那张调查报告上说的年代久远的遗失了的牛皮“样图”。咪彩当时就傻了眼,只好硬着头皮找到高艺,没想到,高艺一时头昏,竟然要将牛皮样图卖给一个古董商,咪彩奋力阻止,但是势单力薄,于是苦苦哀求高艺回头是岸,拿回高艺,在最后一刻,高艺幡然醒悟,准备要回牛皮图,与古董商和他地助手的搏斗当中被刺伤,受伤的高艺带着牛皮样图在送往机场的途中掉下山崖,摩托车撞毁后焚烧连同牛皮图一同被烧毁,赶到后的咪彩抱着受伤的高艺撕心裂肺地痛苦、、、
牛皮图没了,高艺也因此受了重伤,咪彩彻底崩溃,想跳入澜沧江地滚滚江水之中,此时,外婆仿佛来到了她的身边,告诉她:千百年苗人为了牛皮图,互相争斗,互相伤害。但是我们忘了牛皮图最初的意义,我们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把它烙印在牛皮图上,是怕在路途中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以此做出五彩衣穿在身上,是让我们记得对老家和根的眷恋,,,牛皮图不在了没有关系,我们不是还有五彩衣吗?只要我们把五彩衣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老家的路就永远在那里、、、
最终,咪彩释然了,外婆唱着苗歌逐渐走入森林:菩提树的俩叉枝桠啊,长不到一起哦,永远聚不到头啊,因为本就是同一根上分出来的呀、、、人生就像织衣啊,纵横交错,有爱就有恨,放下仇和恨啊……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啊……
虽然牛皮图不见了,但是那套根据牛皮图制作出来的五彩衣被送到了北京,通过专家们仔细和严格的研究和论证,在2006年5月20日,“昌宁苗族服饰”顺利申遗成功,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幕后制作
开机
电影《苗岭霓裳》在云南昌宁开机拍摄
以国家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昌宁苗族服饰及其故事为蓝本的《苗岭霓裳》日前在昌宁县开机拍摄。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全国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宁苗族服饰名列其中。昌宁苗族服饰始终保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传说是苗族在迁徙和发展过程中,用来记录所经历的大事的“文字”,被称为苗族历史的“活史记”和生活在昌宁耈街大山深处苗族族群的“百科全书”。
《苗岭霓裳》是首部以昌宁地名实名拍摄的电影,影片以苗族女子咪彩为完成老阿婆的临终嘱托,努力传承苗山苗岭霓裳的制作工艺为主线,以咪彩一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为辅线,最终连串出一个极富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动人故事。
日前,数字电影《苗岭霓裳》正式开机。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部、市委宣传部、县乡领导及剧组成员共120余人参加了开机仪式。
《苗岭霓裳》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昌宁苗族服饰”为题材,是首部以昌宁地名为实名拍摄的电影,也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该片故事以昌宁县耉街乡苗族女子陶源为完成老阿婆的临终嘱托,努力传承苗山苗岭霓裳的制作工艺为主线;以陶源一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为辅线;最终连串出一个极富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动人故事。
拍摄
《苗岭霓裳》精锻造精品
电影《苗岭霓裳》自开拍以来,剧组全体演职员坚持精益求精、团结敬业、准确诠释茶乡昌宁原生态人文文化的主旨,不顾风雨连绵,夜以继日精雕细凿,为将影片打造为精品全力以赴。
电影开机后就遇上了连天雨,剧组及时调整了拍摄日程,雨天转入室内拍摄,瞅准天气转晴就又迅速抢拍外景戏。为此,剧组全体演职员从制片人、导演、主演,到摄像、美术、道具、灯光、服装、场务整合联动、各司其职,真正做到了工作主动前置、准确到位、高效运作,让随行的记者实打实见识了高效率工作团队的强大合力:剧组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准备,演员熟练掌握好台词剧情,摄像、美术、服装、灯光、场务、后勤每个部门都主动到位,一丝不苟,抢抓住每一个剧情所需要的天气、光线,全力推进拍摄,夜晚为了确保夜景质量,又常常工作到凌晨。同时,整个剧组在高速运转中,始终将拍摄质量置于不容动摇的核心目标,不容半点马虎:场景如果不符合剧情要求,那怕就是与剧情所展现的细微民族风俗或是时代背景有半分不同,都绝不放过;演员表演要是有丝毫不到位都得反反复复地重拍;甚至光线、录音有半点瑕疵也要返工,说是精雕细凿丝毫都不为过。随行跟班的记者就在现场体验到了重拍13次的情况,深刻地体会到了精雕细凿的真正含义。
据了解,剧组中的演职员来自天南地北,并且还有许多人参加过诸如《赵氏孤儿》《三国演义》《投名状》等等大片的拍摄,但在现场,却谁都不摆老资格,处处都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团结和睦,有力的确保了剧组的高效运行。
据了解,剧组将在近日完成县城内的场景拍摄后转向耇街乡土皮太村、水炉村和漭水镇老厂村等地,以求在影片中原生态展示千年茶乡昌宁神秘的人文民俗和绮丽的自然风光。其中,在重点展现苗族文化的基础上,还将把天堂山风光、澜沧江高峡平湖、万亩茶园、万亩杜鹃林、千亩古茶树群、野生核桃林、鸡飞温泉,以及田城相间的田园风光以最美的视角拍摄到影片中,力求让影片更趋完美,让宣传效果走得更广更远。
茶乡群众乐为电影《苗岭霓裳》跑龙套
自5月11日电影《苗岭霓裳》在昌宁县开拍以来,在广大群众中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大家在街谈巷议关注拍摄的同时,都争先恐后忙着为拍摄“跑龙套”,很是热闹。
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老体协的文艺迷,从机关干部到城乡群众,从武警官兵到在校师生,大家都对拍摄这部宣传本县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五彩衣的电影《苗岭霓裳》非常热心。有的一听说要找群众演员,就自告奋勇找到了剧组;有的则一得到单位要协助拍摄的通知就忙开了练习;还有的一直跟着剧组,瞅准了机会就赶紧毛遂自荐。不论有没有台词,也不论有没有正面镜头,只要能上画面,大家都争着一马当先。在漭水镇茶园拍摄采茶,县职校的师生层层选拔选来了帅哥靓女,一个镜头重重复复拍了十次,谁都不觉得累,下午两点吃午饭满脸欢笑;拍摄七十年代的公社场景,昌二中老师被装扮成了“反派”,毁了形象还要饿到傍晚九点多吃饭也甘愿;最可爱的要数拍摄大会堂开会的场景,浩浩荡荡要三四百人,前景、后景、侧机位拍摄,反反复复的起立鼓掌,持续三小时完成一个镜头,却人人都乐此不疲,大家都觉得能为电影出点力,能过上一把拍戏隐,圆一次明星梦,真是既好玩,又有意义。昌二中教师张秀梅说,这可是难得的人生经历。
负责教育系统对接协调电影拍摄的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鳘徼则一心要把这次协助拍摄的机会转变成发现人才、锻炼文艺骨干的良机,她忙出忙进选调了上百名师生参加拍摄,虽然累,但却乐此不疲。她说,没准这还真会成为一个电影明星的起跑线呢。
《苗岭霓裳》杀青
5月27日,由昌宁县委宣传部与云南皓月文化传播公司联合筹资拍摄、由昌宁本土知名作家杨佳富担任编剧、青年导演胡平执导、新生代演员谢雨欣主演的电影《苗岭霓裳》在美丽乡村——耈街完成最后一个场景的拍摄后正式杀青,转入后期制作,影片将于9月底在电影频道播出。
《苗岭霓裳》由昌宁县委宣传部与云南皓月文化传播公司联合筹资拍摄,总投资300万元。同时,邀请昌宁本土苗族群众本色出演,从昌宁苗族原汁原味的山歌、打歌调中精心提炼出来的音乐也将在后期制作中为影片增色。
据悉,将冲击各项国际大奖的《苗岭霓裳》影片被剪辑为94分钟,将于9月底作为“昌宁建县80周年献礼片”与观众见面。
首映
2013年12月3日,以昌宁苗族服饰为题材的电影《苗岭霓裳》举行首映仪式。
《苗岭霓裳》制片人、武警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创作室主任杨佳富发言,云南省广播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处处长张雷宣布首映。县委书记苏格非,县委副书记、县长段登位等县级领导出席首映仪式。
电影《苗岭霓裳》是昌宁县与云南皓月文化传媒公司合作,采用实名制拍摄的数字电影,是继《茶乡法官》之后的又一部电影力作。电影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昌宁苗族服饰为题材,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昌宁县苗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苗岭霓裳》的成功上映,这在昌宁县文化发展史上又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将对宣传推介昌宁,发展繁荣昌宁文化事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首映仪式上同时举行了《文化保山·昌宁卷》、《昌宁文化词条》、《昌宁茶叶志》、《千年古茶百图》、《放歌昌宁》《永远的昌宁》和《秀美翁堵》七本图书的首发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