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是元初诗人
戴表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六月的苕溪就像若耶溪一样的美丽;颔联和颈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苕溪一带清新隽秀的自然景物;尾联两句则是感慨“不厌桑麻”,抒发了诗人厌恶世俗、热爱自然的情趣。全诗语言清新质朴,意境清远壮阔,极具魅力。
2.若耶: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下。相传为春秋时美女
西施浣纱处,又名浣纱溪。
戴表元是宋末元初诗人,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腐败的时代。对这个时代的官场他深感厌倦,故而晚年以疾病为由辞去信州教授之职,隐居终身。此诗就是诗人归隐乡里后写的一首小诗。诗人在一个夏季,欣赏着苕溪一带清新隽秀的自然景物,有感而发作下了这首诗。
移情于物是诗人惯用的展示内心世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发现的一种抒情方式。诗的首句“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把自己对和平安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寄托在苕溪的山水之间,也表明了对苕溪的爱,因为苕溪的风光是诗人追求的风光,苕溪的生活是诗人向往的生活。若邪溪给人的印象是美好的,相传春秋时美女西施曾在此浣纱。诗人把美丽的传说用在对苕溪风景的描写中,可见其对苕溪的爱慕之情。诗人虽然是“人言”苕溪“似若耶”,但也可理解为这主要是诗人自己的感觉和意愿。紧接着诗人讲述了他热爱苕溪的理由,即描写了他所认为美的自然景象。诗的第二、三句对这些自然景物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其中写了挂晒在棕树上的渔网,写了出没于荷花间的“酒舫”,写了环绕着溪水的田野和长满桑麻的青山。描写有静有动,亦远亦近,廖廖几笔,把夏日苕溪留给诗人最深、最美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回味。
诗人归隐后,长年生活于乡间,那些渔网、酒舫、田埂和青山格外熟悉,对它们有着深沉的情感。这里的景物原本是极为平常自然的,在这首诗中却似乎成了超自然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诗人心中经过,带着诗人的情感活跃在诗行间的,它们已不再属于自然而是属于诗的和诗人自己的。诗人在描写苕溪这些景象的同时又创造了它们,展开了新的意蕴,使其显示出特征。能够引人人胜,从而具有更高的价值。其价值体现在诗人用自己的心向他所采用的材料的拥抱,诗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获得最愉快的交流。
此诗所表现出的情感就是作者的爱——对自然景物的爱。同样,诗人之所以对它们怀有爱慕之情,就因为这些特殊的自然景物能体现出自己的心境。“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一动一静绘画出安逸、别具情趣的生活。“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所体现的环境是诗人认为最美好、最令人欢愉的环境,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苕溪山水田园的爱。读这首诗,仿佛看到沐浴在斜晖里的“酒舫”在荷花间游荡,诗人坐在船头,一边饮酒一边观赏着出水的芙蓉、漂浮的苕花。这种情致与
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乎一样悠然自得、乐在其中。诗人满足于这种幸福、安逸的田园生活,尾句“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正充分表明了诗人厌恶世俗、热爱自然的情趣。
戴表元(1244—1310),宋末元初诗人。字帅初,一字曾伯,庆元奉化(今属
浙江)人。
宋度宗咸淳年间进士。教授建宁府,后迁临安教授,未就。元初,隐遁故里。
成宗大德八年任信州教授,调婺州,未赴。又以修撰博士荐,终未出。戴诗崇尚平淡自然,著作有《
剡源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