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木渎古城遗址
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
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又称苏州木渎春秋城址,位于苏州市木渎镇胥口镇穹隆山一带。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木渎古城址呈不规则状,城墙大致沿盆地边缘分布。其中,南北两道城墙之间相距约6728米,城墙外侧均有护城河等水面遗存,古河道穿过城墙上的水门连通城内外。城内有小城1座,城内尚存的235处土墩包含有东周时期大型建筑基址。结合城址周边分布的大量两周时期聚落、墓葬、严山玉器窖藏等遗存。可以初步认定木渎古城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规模大,等级高。 2010年被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遗址简介
苏州木渎古城址位于苏州市西南部的山间盆地内,包括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胥口镇和穹窿山风景区三个乡镇的部分地区,四周环绕一圈山脉,通过四个山口与外相通。西南通过胥口与太湖连通。自2009秋季以来对该城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到目前为止,基本确定了古城址的年代和范围,发现了若干处重要的遗存,对城址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城址呈不规则形状,城墙大致沿盆地边缘而建。北城墙位于木渎镇的五峰村一带,残长1150米。城墙横截面呈梯形,上宽12.9~15.35米,底宽22.3~22.35米,现存最高处3.2米,堆筑而成。外侧城壕与城墙的走向一致,宽约15米左右,总长约1050米。另发现一处水门遗存,豁口处水道宽约13米。
2010年苏州木渎春秋城址被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城墙遗址
南城墙位于胥口镇的新峰村一带,城墙总体呈东西走向,总长约560米,在西端有一豁口,由此处城墙拐向南,形成“两墙夹一河”的布局。向南延伸部分城墙长约360米。城墙现存地表墙宽15~45米,也是堆筑而成。两段城墙之间的河道宽约12.3~13.9米,东北段呈东北-西南流向,南段拐为南北流向。河道内淤积层出土物包括印纹陶片、瓦片、铜镞、原始瓷碗、陶钵、木构件等遗物,显示其使用时期为春秋晚期。已钻探发现的河道总长约850米。
南城墙外东南侧发现淤土堆积,北边缘与城墙大致平行,南侧通向太湖。初步推断此片水面与城墙同时,即在城墙修建和使用时,在城墙的东侧和南侧分布着大片的天然水面,即城址东南侧的自然界限。南北两道城墙之间相距约6728米。
盆地东部的刘庄木东公路附近和西部的堰头村一带分布有推测为东、西城墙的遗迹,相距约6820米。
城内布局
合丰村小城
合丰村一带发现小城址一座,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460米,南北宽约430米,面积约19万平方米。多座土墩位于城址的北侧和东侧,呈一线分布,构成小城的城墙,长约600米。城墙外侧有环绕城壕。马巷上一带有大面积的石器作坊遗址,可见陶片、大量石制品半成品,成品等。廖里、横泾郎、上堰头村一带分布着东周时期遗址,其中在廖里地点的发掘发现了东周时期和马桥时期的遗存。
土墩遗址
城内尚存土墩遗址235处,较密集地分布在五峰、新峰、廖里和合丰村几处。土墩形状不一,高度不一。在不少土墩的堆积中采集到东周时期的几何印纹陶片、原始瓷片等遗物。其中,对D157的发掘,发现了东周时期建筑基址的线索,结合南水门河道内出土的板瓦残片、木构件等可以认定城内原有大型建筑基址。
历史背景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东周时期,吴国曾建都于苏州一带。木渎古城的发现解开了苏州一带东周时期大规模、高等级聚落群的核心遗址在哪里的谜题,为春秋晚期吴国都城的探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考古学证据。依据出土陶片特征、地层堆积关系和城墙等遗迹的结构特征,可以判断木渎古城建于春秋晚期。城址周边分布着大量两周时期的遗存,包括规模、等级不同的小城、遗址聚落,如鱼城、越城、张墓村遗址等,数量众多、等级不同的土墩墓与石室土墩墓,如真山、树山、阳宝山、鸡笼山大墓等,以及严山玉器窖藏、多批多地点零散出土的青铜器,等等。
依据对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城墙、城门、护城河、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一般居址、墓葬、窖藏等各类遗存的年代、等级和性质的研究及对由各类遗存所构成的聚落群的综合分析,可初步确认木渎古城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城址。
学术研究
吴文化作为两周时期的一支重要的地方文化,在中国东南地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国家文化史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迄今为止,吴文化的研究还很薄弱,诸多基础研究尚需强化,如东南地区的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吴、越、奄、邗等多个政治体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全面掌握,各政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厘清,等等。其中中心性聚落是认识当时社会与文化,探讨以上诸问题的关键之所在,纲举目张。木渎古城的确认证明了吴越文化地区大型城址的存在。城址规模大,遗存丰富,为东南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关键基点,进而为深入探讨吴越地区诸多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本项目是首次以区域调查和聚落考古的思路对吴越文化区的遗址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推动了吴越文化考古由重在墓葬发掘、研究转变到聚落视野下的区域考古的学术思路转变和研究深化。
专家点评
吴国都城的重要线索
吴越历史舞台的中心在哪里,多年以来一直是学者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尽管古籍文献对此有所记载,但是多语焉不详,有的虽言之凿凿却只是演义。建于春秋晚期的木渎城址的确认,为苏州周边的真山等地的大型墓葬、严山玉石礼器窖藏、何山吴国青铜器等一系列发现找到了归宿。考古学家以钻探、发掘等方式,发现了木渎城址的城墙、城壕、石板道和水路等,一座大型城址已经显露。城址之外的更大范围内分布众多不同规模的聚落、各等级的墓葬,构成以都邑为中心的聚落群体。
木渎春秋古城的发现是吴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吴文化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以城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在寸土寸金的苏南地区必将被完整保存,通过考古学家的田野工作,公众将会从考古遗存中探寻更加形象生动的吴越历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31
目录
概述
遗址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