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是一种以人发代替丝线进行刺绣的特种工艺。我国唐宋时期便有发绣,然而仅限于黑头发一种颜色。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由苏绣老艺人朱世英革新了发绣工艺,创造了彩色发绣,将发绣技艺水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苏州发绣即以人发在绸或绢上绣制图案,始于唐宋时期。1982年,
苏州刺绣研究所绣制的双面发绣台屏《寒山寺》,在薄绢上用棕红、金黄、银灰等各色头发,绣出大殿、回廊、钟楼、松柏等。其中在黄豆粒大小的碑上,两面各嵌以4根4毫米长的头发,上面镌有《枫桥夜泊》诗,为发绣一奇。苏州发绣作品淡雅清隽,永不褪色,耐腐防蚀,便于收藏。
发绣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工艺美术品。说她古老,是因其历史悠久,她的产生距今已有2000多年。相传,在唐代佛教鼎盛时期,东台民间信女开始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观音等佛像,朝夕焚香,顶礼膜拜。到元末明初,发绣突破宗教题材,表现内容不再囿于人物。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东方塑像》、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上海博物馆所藏《倚琴拧月图》以及成都文殊院所藏《水月观音》等,都是发绣的传世珍品。
在元末明初,农民领袖张士诚兵败苏州,不少身怀绝技的苏州手工艺人流落各地,清中期以后,发绣就濒于灭绝了。说她年轻,是因在20世纪70年代,发绣又获得了新生。建国后,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
高伯瑜和苏州刺绣艺人一起发掘抢救出了发绣这一已失传的工艺,在各位刺绣艺术家植苏绣艺术于发绣艺术之上,使发绣艺术得以复苏,重新焕发了青春。
直到80年代,
高伯瑜之女
周莹华有感于发绣的断层,重新开始了发绣创作,并对发绣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良。目前,发绣已于2012年通过了苏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
发绣是中国传统工艺中一颗古老而耀眼的明珠,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与丝绣相比,它有着清秀淡雅、线条明快、清隽劲拔、耐磨耐蚀、永不褪色、富有弹性、利于收藏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