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
秋收起义后建立的红四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首先组成了文艺宣传队,运用活报剧的形式编演了《打土豪》、《活捉肖家壁》、《毛委员的空山计》等剧目。
1928年江西苏区雩都县演出的独幕话剧《收谷》,红军文艺宣传队编演的大型话剧《二羊大败七溪岭》、《
二七惨案》,以及
方志敏在
赣东北苏区主持创作并登台主演的大型话剧《年关斗争》,都是萌芽时期红色戏剧的代表作。
1929年,井冈山的主力红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开辟了以瑞金为中心的
中央苏区。年底,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和“古田会议决议”的下达,对苏区的戏剧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群众性的戏剧运动蓬勃发展。
1931年,在中央苏区,曾留学苏联的李伯钊主持演出了反映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团结战斗的《明天》和表现苏联红军为保卫苏维埃而斗争的《骑兵歌》,受到了热烈欢迎;在湘鄂西苏区,贺龙、周逸群领导的红二军团组建了著名的战斗剧社;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组建了火线剧社;在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领导组建了猛进剧社。而红一军团的战士剧社是在聂荣臻、林彪、罗荣桓、李卓然、罗瑞卿等首长的领导与关怀下组建的,是红军部队中创作演出活跃、影响很大的业余演剧团体,先后编演了《庐山之雪》、《八一南昌起义》、《亡国恨》、《杀上庐山》、《广州暴动》等剧。
1931年11月,在瑞金,为庆祝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掀起了“红色戏剧”的热潮。中央局委派戏剧活动骨干
李伯钊、胡底、钱壮飞负责组织文艺晚会,除演出配合现实斗争的歌、舞、活报剧外,还编演了大型话剧《最后的晚餐》和《
黑奴吁天录》(李伯钊、
钱壮飞改编)。演出的成功,促成了瑞金第一个专业化演剧团体八一剧团的建立。
1932年9月,八一剧团进行改组扩建,成立了工农剧社总社(张欣、倪志侠先后任社长)。以瑞金的工农剧社总社为枢纽,在各地又成立了许多工农剧社分社、支社,从而使红色戏剧深入到各县、区、乡以及部队的连队俱乐部。工农剧社总社对全苏区的戏剧运动起了组织领导作用和艺术示范作用,曾组织演出队以中央蓝衫团、中央苏维埃剧团的名义到各地巡回演出,并出版推荐剧目,还创建了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李伯钊),培训了约1 000名学员。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沙可夫直接参与了工农剧社的领导工作和创作实践。
1934年2月,
瞿秋白来到苏区就任教育部长,为领导苏区的戏剧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红色戏剧”的创作与演出日趋成熟,不仅产生了几百部戏剧作品,而且出现了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较高的剧作。现存苏区剧本50余种,已出版的有37种。其中代表作有:7场话剧《我——红军》(集体讨论,沙可夫执笔),3幕话剧《战斗的夏天》(李伯钊创作),《松鼠》(胡底创作)。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退出苏区开始长征,苏区戏剧队伍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随军长征,一部分留在闽赣边、粤赣边地区参加游击战争。在瞿秋白领导下,留在苏区的工农剧社成员和高尔基戏剧学校的师生,编成了战号、红旗、火星3个剧团,继续在艰苦环境中进行宣传演出活动。在长征途中,随军宣传队编演的各种宣传鼓动节目时刻激励着战士们的斗志,如歌颂红军抢渡金沙江胜利的话剧《破草鞋》,对宣传党的政策和扩大红军队伍起了积极作用的话剧《我当红军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