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神祠,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大理古城西约2000米,苍山中和峰麓南侧,前临中溪,西、北倚苍山。神祠为南诏时期建,现存一殿二庑,为清嘉庆、道光年间重修。
历史沿革
苍山神祠在大理古城西中和峰麓,始建于南诏时期,唐、宋、元时变化无考。
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修重建苍山神祠。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重建苍山神祠;清咸丰(1851~1861年)、清同治(1862~1874年)间,苍山神祠被毁;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重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地方
绅耆重修。现存大殿及两庑为光绪年间所修。
1988年,群众集资维修。
建筑格局
苍山神祠是南诏与唐朝会盟的地方。苍山神祠现存一门楼一殿二庑,占地面积1411平方米,四合院布局。正殿为5开间,单檐歇山顶式,长14米,高8米,进深10.3米,抬梁式结构,单檐歇山顶。门楼为单檐硬山顶,通面阔10.2米,通进深7米,背面楼下设戏台。苍山神祠是附近古城西门外7个村的本主庙,大殿正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敕封点苍昭明镇国灵帝神位”几个字。
文物遗存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苍山神祠立《重修苍山庙碑记》和《敕封点苍昭明镇国灵帝神位碑》,反映了苍山神祠在南诏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敕封点苍昭明镇国灵帝神位碑》,高1米、宽0.6米。唐贞元十年(794年)正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出使南诏,并与南诏王异牟寻在苍山会盟,立誓约定双方互不侵犯,将4本誓文之一供于苍山神祠石室。同年十月,唐派遣御史中丞袁滋,持节册出使南诏,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赐黄金印“贞元册南诏印”。
苍山神祠大殿走廊的西壁嵌着一块《钟尴造像碑》,碑的下面部分是阴线刻的钟尴像,上部有直行隶书诗句,文字通俗有趣:“钦哉姓名,金重九首;正直居心,怒目张口;原本武士,扶三尺剑;漫说貌丑,蹈足舞手;邪魔一见,掉头而走;怯懦一见,汗下三斗”。这首诗描绘出的是正直无邪的钟尴形象,文图相配,维妙维肖。走廊东壁嵌了一块苍山诗碑,碑文为:“西南雄阔地,苍洱大名垂。众壑雪同古,此峰云更奇。神灵趋白帝,风雨下金支。莫问劫尘事,仙人方弈棋。”赞美了大理山川的雄奇。
历史文化
据说,苍山神祠的本主是杜光庭,有记载说“南诏德化碑”的碑文是由他所书写的。唐代樊绰《蛮书》盟祠有“谨请西洱河、玷苍山神祠监盟”的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时期在洱海边发生了那场连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用诗歌谴责的天宝战争。战争使唐朝陷人困境,而且使原来友好的唐与南诏的关系恶化,整整隔绝了43年,这种局面的出现总是损害双方利益的。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即位不久就仿中原王朝的做法,把南诏境内的名山胜水封为五岳四渎,点苍山因在国都内,所以封为中岳。异牟寻是很明智的人,在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下,他决定恢复邦交。唐贞元九年(793年),异牟寻以不同的路线派出三路使者,带着丹砂,帛绢、黄金和当归等信物,象征赤心、柔服﹑坚定和永属等心愿,随同携带绢书一封,前往长安与盛极一时的唐朝讲和。后来,三路使者全都见了唐朝的重要官员。在当时,唐朝可谓政通人和,因此,与边塞地方势力讲和也是唐朝的心愿,因此在第二年的正月间,唐朝派了使者崔佐时来到南诏王都羊苴哗城,宣读了唐德宗的诏书。盟书一式四本,一本藏在点苍山神祠,一本沉人洱海里,一本放在南诏的祖庙,一本进献给唐天子。南诏国在盟文里很恳切地表明,发誓永远归顺唐朝。此后,唐朝又派来使者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赐给南诏银窝金印,上有“贞元册南诏印”几个字。苍山会盟可以说是南诏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而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一苍山神祠,也成为了民族团结的象征。
文物价值
苍山神祠是苍山会盟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是反映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历史纪念性建筑。
文物保护
1985年9月,苍山神祠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苍山神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苍山神祠保护范围:东以距东耳房150米为界,南以距戏台100米为界,西以大殿外150米为界,北以问俗亭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为:苍山中和峰南麓。
旅游信息
苍山神祠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大理古城西约2000米,苍山中和峰麓南侧。
大理市人民政府一机场路一西景线一大理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