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坡村位于岩头镇北面仙清
公路西侧,为李姓聚居之地。始建于公元955年,原名苍墩。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设计的,已有八百多年
历史,虽经近千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苍坡村在村庄的布局构思上,非常注重蕴含文化的内涵。村庄是以“文房四宝”来进行布局。该村占地146亩,现有人家486户。1991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村落布局
村中街巷呈八卦形,以方形环状的鼓盘巷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开八条路,经村寨的八道门通向村外。先后建东西两方池及园堤胜景,同时以“文房四宝”作为规划思想指导其布局,建长306米、宽2米的直街称“笔街”,对村西笔架山;以两方池作“
砚台”;砚台两旁搁置长4.5米、厚0.5米、宽0.3米、端头打斜的条石以为“墨“;村四周展开的3000亩平畴以为纸。意在激励后代读书入仕,光宗耀祖。李时日在村寨大门上题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贮蛟龙”,以寓此村为龙腾虎跃、名人辈出之地。
村落历史
村落始建于
五代后周,始迁祖为避闽乱,从
福建长溪徙居永嘉
灵山被周家招为女婿,后东迁约一公里,建宅今址。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第五世祖时,人丁兴旺,分为东宅、西宅和麻溪园三地段,各设祠堂,并在村口建李氏大宗。宋建炎二年(1128)第七世祖李秋山迁居方巷。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请国师李时日商讨建村规划,按五行风水说,依“
文房四宝”布局重建村落。
主要建筑
苍坡溪门
苍坡的南门。此
溪门形态优雅,颇具田园味。左右三段人字悬山屋檐,中间高,两边低。明间两柱上前后出四跳大插拱,承托着橼檩。整个溪门型制奇特,头拱,月梁,大头梁做工都极为考究,颇具宋代木构淳和之风。明间一道月梁横跨,
曲线富有弹性,如过江之龙,如上弦之弓。
梁中悬一匾,上题“苍坡溪门”四个字,梁下中间辟门,两侧设直棂窗。站在门内向外眺望,近处一片荷塘,莲叶田田,远处阡陌交通,
绿野平畴。
望兄亭
苍坡村南寨墙上有一座
望兄亭,与南边方岙村的送弟阁遥遥相对,这里还流传着李氏苍坡村七世祖李嘉木、李秋山兄弟情深的一段佳话。望兄亭与西侧的仁济庙、大宗祠、车门一起组成苍坡村重要的公共中心,并和寨墙上那铁臂虬枝,浓荫如盖的古柏构成了一段村落立面活泼灵动的轮廓线。
仁济庙
苍坡村的东池、西池之间有一座仁济庙,是按照《
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的构思设计的,
四合院式,门屋与正殿都是五开间,由十世祖李伯钧于宁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始建。庙前有3棵3人合抱粗的柏树,已八百多年。
水月堂
水月堂位于东池北端,四面环水,花墙隔漏,古朴典雅。堂南端有一小院,内挖小水池,如明镜镶嵌,可鉴日月。水月堂建于
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是八世祖李霞溪为纪念其为国牺牲的胞弟李锦溪而建。
车门
苍坡村正门历来称“
车门”,是一座规整的
礼制建筑,其结构为木造牌楼式,斗拱构件粗壮,两层屋顶各有两层下昂,木柱由下往上向内微倾,为“侧脚“作法。中间向上有五条横梁。
“车门”属明清以前的建筑技法,风格可远溯宋代。车门前有块石铺设的“进士坛”,从道路到进士坛有3级台阶,叫“三试阶”,从进士坛到车门有7级台阶,车门下有4块花岗岩拼成的“太师帽”图案。车门里面有5块石板联成“五龙”桥,也叫“鼎香“桥。这种种作法都有其确切含义,和当时的科举取士制度紧密关联。
楠溪江民俗馆
苍坡村里设有楠溪江民俗馆。陈列有百多件楠溪江流域民用实物,品类众多,年代有别,展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是宝贵的人文迹物。
荣誉记录
2020年6月,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荐名单。
2020年7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公示名单。
2020年8月26日,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2022年1月,入选2017年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
交通
从岩头到苍坡可乘往
岩坦、张溪、
鹤盛、
岭头方向的中巴在苍坡村路口下车即可,然后步行10分钟进村或乘当地的农用三轮车(每位1元)进去。 门票:15元
电视解说词
文房四宝苍坡村
唐、
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也就是在公元955年,有一个叫
李岑的人为避乱世,从福建长溪来到这座笔架山下定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个坐落在浙江省永嘉县
楠溪江地区的村子叫苍坡村。苍坡村的历史上曾出过一个驸马叫李嵩。
那是在1179年即南宋淳西五年。李嵩邀请当时的国师李时日为自己的家园做了精心的策划布局。据说李时日考察了苍坡村的地理形势以后,认为苍坡所处的地理环境“火气太旺”,四面都有火灾隐忧。因此在布局上,注重以水克火,在村子的东西方位,各挖水池一个。东池,呈狭长的矩形,南北长147米,东西宽19米;西池,呈矩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35米。据说当年笔架山的倒影正好映在其中,构成一幅静态水彩画。
然而,苍坡在村落的建筑布局上的独到之处是借自然山水,融
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因此苍坡村又叫文房四宝村。
村子的西面有一座笔架山,在面对笔架山的地方,村里用方砖和条石铺成一条长街,称为笔街,笔街是村里的主街。宋代李氏先祖的墓园,就在长街的西南头。用来防火克火的东西两个大水池,称为砚池。在东西水池的旁边,有一块形状酷似墨方的条石,在条石的一头还削凿成磨过的样子。据说当年这块4.5米长,截面为0.5和0.3米的条石是竖立在池旁的,墨石上面有51个半的孔眼。据老人们说,这上面的每一个孔眼代表一户人家,后人由此推算,当年竖立石墨的时候,村里有51户半人家。
整个村子用
鹅卵石,按正方形围筑,寨墙有一人左右之高。寨墙内建筑布局整齐严谨,民居屋脊层次分明而错落有致,宛如一张铺展开来写过字的一张大纸。
苍坡村历千年沧桑,仍保留许多宋代建筑古迹。苍坡村的溪门在设计建造上别具匠心,仰头是苍坡溪门的牌坊,牌坊的屋顶是重檐悬山式结构,形象酷似虎头。在溪门里面,有一座
石拱桥,拱桥的桥面象征虎背。虎头、虎背再加上牌坊上悬挂的两盏灯笼象征虎眼,这就暗合藏龙卧虎之意。从风水上讲,拱起的石桥桥身,使溪门和里面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不在一个平面直线上,回避了直冲主街的犯忌。主街的起点是村子的中心,李氏祠堂就在笔街的起点,也在村口的东侧。
传说
氏宗祠的
牌匾上氏字一旁多了一点,不是笔误,而是还有几个非李氏姓氏的人家,这一点表示接纳相容外姓人的意思。 按古代的建筑风俗习惯,祠堂不近庙堂。但是李氏却没有在乎这些,仁济庙就在祠堂的东侧。作为
楠溪民俗馆的,就是仁济庙。仁济庙是李氏第十世祖李伯钧在1055年建造的。庙主不是观音、关公,也不是本族始祖,而是一个叫做周处的民间传说的人物。
在
《世说新语》中记述过一个叫
周处的人,在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乡邻们切齿痛恨。后来周处改邪归正,为乡里除害,最后战死沙场,是历代人们教育青年改恶从善的楷模。
水月堂
庙宇一般都造得刻板肃穆,李氏苍坡却更注重艺术氛围和美感。
东池的北面有一座水月堂,水月堂四面环水,只有一座长两米的小石板桥连接西岸。水月堂横向三开间,悬山顶两侧有廊,上覆披檐。正面有一个小院子、水池、猴山和镂空的围墙,月堂镶嵌在水中,使环境更显清幽、雅致。据说水月堂是第八世孙祖李霞溪为追悼他抗敌阵亡的兄弟李锦溪退隐回乡兴建的。因常在夜晚凝望水中月,勾起思念亡兄情,故取名水月堂。
字幕:欲寻
桃源路携秋楠溪行 村同古柏古 人比清水清
弟望送弟阁 兄送望兄厅 谁人点灯去 远山明月生
这首诗中的送弟阁与望兄厅是苍坡的两座古建筑,初建于1128年。苍坡李氏第七世祖李秋山和他弟弟李嘉木分家后,兄长李秋山迁居对岸的方岱村,然而兄弟两个情深意重,分家后仍频频往来,每每促膝长谈到深夜,分手的时候还要相送到村口,直到来一方平安到达对岸,举起手中的灯笼以示平安,兄弟两个才分别转身回家。
后来,兄弟俩商定在苍坡村和方岱村各建一座亭阁,阁朝北,亭朝南,两亭之间盈盈一水相隔,这就是动人的送弟阁与望兄亭。亭阁的造型别致,特别是披檐,曲形的弧度放足,显得粗放,檐角飞翘,十分轻柔。亭阁四面开敞、八面来风,遥遥相对,情谊绵绵。
旅游
楠溪江国家风景旅游区开放以来,苍坡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人。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的民俗风情,成为现代人、都市人
休闲度假时开怀娱乐的节目和了解历史与民俗的窗口。
这些游人手里折叠的纸灯笼,点上灯以后放到水中任期漂流,是苍坡村每到正月十五时玩的一种风俗,他们把这纸灯笼叫“鱼灯”。每到那时,家家户户都要扎许多,放到水中,寄托吉庆有余的愿望。
在这座明清时期的民居院落里,户主正在自制米酒。这种古老的传统的烧米酒的方法,吸引了前来苍坡村参观的人们。 老板热情好客,游人们饶有兴致地捧起碗品尝米酒。
我国著名的京昆戏剧艺术家俞正飞曾经说过 “南昆北昆,不如永昆”,永昆指的是永嘉地区民间昆剧艺术。随着地区的旅游开放,濒临绝种的永昆艺术再度受到重视。苍坡古老的戏台上又响起了永昆古老唱腔的调调来。
仁济庙前,有三棵古柏,迄今已有815岁。据说当年亲手种植古柏的是李氏的第九世祖李西斋,他不仅倡导村民们大力植树,美化家园,并立下禁令:凡在树上栓牛者,立杀牛不赦。有一次他听说有人栓牛于柏树,一查,不是别人正是自家的长工。李西斋不由分说把自家的牛杀了,李西斋丢了一头牛,却换来了古柏岁岁常青,风华月貌,千年不衰。只要你走进它的身边,就能感受到它从遥远的过去向我们传来的古老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