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曾是游牧民族,其生活习俗与其他游牧民族是一样的,有着久远的制作和使用毛毡的历史。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细君公主远嫁于乌孙汗王为妻,在伊犁草原生活了三年后留下了一首诗:“吾家嫁我今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隆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描绘出了游牧民族的居住在毡房的情景。制毡是游牧民族的一大发明,毛毡主要用于搭建毡房、铺炕、制靴制帽和一些生产用品。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以后,回鹘人西迁进入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改游牧为农耕。但定居后的维吾尔人仍然大量饲养牛羊,大量制作和使用畜产品,而且维吾尔人传统上睡实心大土炕,毛毡因其柔软隔潮、保暖,成为较好的铺炕材料,个别情况下也被作为装饰品挂在墙上。按维吾尔人的风俗,对于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和物品都要进行精心的装饰。使用较多的毛毡当然在必须装饰之列,这就产生了制作花毡的技艺。
清代时维吾尔族人创制出的木模截印和木滚印花技艺较为独特。
工艺特征
花毡
主要品种
维吾尔族花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较高,使得维吾尔族制花毡的艺匠们不断研究花毯的制作技艺。根据制作技术的不同,花毡分为绣花毡、补花毡、擀花毡、印花毡、彩绘花毡等品种。
主要纹样
花毡的纹样及印花布纹样约有百余种,其中既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寿”字纹、回文、博古纹,也有阿拉伯风格的几何和花卉纹样及维吾尔族独特的日常用品和生产工具纹样,有窗棂、壁龛、城堞、飞禽走兽等变形纹样组成,还有伊斯兰教风格的净壶、圣龛等纹样,甚至还有古代西域流传的一些纹样。
常见的花毡纹样有八大类:
第一类是诸如马莲、柳枝、菊花、石榴花、夹竹桃、忍冬、鸡冠花等植物的变形图案。
第二类是羊角、燕尾、马蹄、骆驼掌、狗爪等动物器官变形图。
第三类是花绳、车轮、水壶、梳子、木耙等工具与日用品变形图案。
第四类是窗格、台阶、女墙、壁龛、圣龛、穹顶等建筑构件变形图。
第五类是宗教符号。因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佛教、袄教和景教,所以在民间有这些宗教的遗风。
第六类是涡旋、月亮、星星、光芒、水波等自然物象变形图案。
第七类是博古图等汉式图案。
第八类是各种几何图形。
印花布织染
印花布织染技艺在工艺形式上分模戳多色印花(又称“木模彩色印花”)和镂版单色印花(又称“镂版蓝印花”)两类。从制作到纹样造型、布局、构图,具有强烈的维吾尔民族风格。图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多种物象。人们长期使用彩印花布作为棉袍衬里、腰巾、罩单、窗帘、门帘、尘垫套、壁挂、礼拜单、墙围布和炕围布。
模戳多色印花
木模戳印技艺是用雕刻了图案的木模蘸上各种天然植物、矿物染料,戳印到手工纺织的土白布上,使多种不同的木模图案组合在一起,形成彩印花布。广大民间艺人自己设计、制作的彩印花布绚丽多姿,有的制作精细,堪称艺术珍品。木模戳印花布有一百多种纹样,不拘一格,丰富多彩。但这些纹样中却没有人物和动物形象,这是受伊斯兰教不得表现有灵魂物体的教规禁约所致。
模戳多色印花,是将纹样覆画于梨木或核桃木上,以木模立槎制纹,雕刻成凹凸分明的图案,然后用此模戳蘸黑色染液(面汤浸泡铁锈着液)印出黑色纹样。一个模戳就是一个单独纹样。用一个单独纹样模戳可以拓印形式多样的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形成一个组合的整体图案。然后,再用不同的填色模戳和用毛笔、毛刷蘸上其他各种染液(红、黄、蓝、橙、绿、紫、玫瑰、靛蓝、杏黄色等),按其纹样所需加以拓涂而形成色泽绚丽的多色印花布。传统的染料为植物质和矿物质染料,均用土法制染。如用槐花、槐籽、桑树根制染黄色;核桃皮制染柠檬黄和黄绿色;红花、茜草制染绯、红色;红柳根、红柳穗、杏树根制染赭褐色、土红色;葡萄干制染红赭色;锈铁屑和面汤的酵液制染黑色;靛蓝染深蓝色等等。还有一种叫“扎克”的石料(有矾性)作为媒介剂。这种多色的印花布用途广泛,通常可做衣里、墙围、壁挂、窗帘、桌单、餐巾、包单、腰巾、褥垫等。
镂版单色印花
镂版单色印花,是将纹样复画于厚纸板或铁皮上,镂空花纹成为印版。印染时将镂版置于白布之上,用灰浆(石膏粉配以面粉和少量的鸡蛋清)涂抹于镂空花纹处,灰浆即黏着于布上。取去镂版,待灰浆干后,将布放入染液中浸染、晾干,剥去灰粉,即现出色、白相间的印花来。这种镂版单色印花布一般采用蓝靛草浸染,能现出蓝底白花的效果,所以也被称为蓝印花布。
镂版单色印花布图案的主体纹样多为各种团花(适合纹样)配以散花(单独纹样),以纵横平行的二方连续或颠倒拼接的四方连续排列。花纹结构严谨,主次分明,色彩协调,朴素雅致。这种印花布以其色彩与花纹的特点,被看作是土制的高级装饰品与实用工艺美术品。
两种工艺中流传较广、使用较多、历史较久的是木模戳印技艺。镂版蓝印花布虽采用内地传统的印花布方法,但多采用民族特点的纹样。
主要纹样
上述两种不同工艺、不同配方的印花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以不同的艺术效果而相互媲美。它们的装饰纹样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象。较常见的是各种花卉纹样,主体纹样多为枝叶、花蕾、蔓草,主要花饰有巴旦木花、石榴花、牡丹花、芙蓉花、梅花以及无名的八瓣花、六瓣花等。此外,许多造型优美的民族工艺美术品和生活用品,例如壶、盆、瓶、炉、坛、罐等的形象也被用来作为装饰纹样。还有各种几何图形如方、圆、三角、菱形、星形、新月形、直曲线条、锯齿形等的运用,使印花布纹饰更加丰富多彩。
维吾尔民间印花布的不少图案,不仅继承了本民族民间工艺(如织绣、地毯、陶瓷、雕刻以及建筑)的传统装饰手法,同时也吸收了中外其他民族工艺美术的精华。如汉族图案中的回纹、寿纹、万字纹饰、莲花、牡丹花、兰花以及炉瓶博古、琴棋书画之类的纹样及其组织拼接规律,都被恰当而巧妙地吸收到印花布的图案上来。
工艺流程
以花毡为例,在擀毡工序完成后,或把染成五颜六色的毡子裁剪成不同形状的毡块,在素毡上按构图设计摆拼缝制出各种图案,或将彩布剪或拼成既定图案,或将彩布剪或拼成既定图案后缝制于素毡,或毡、布并用,缝制出特色浓郁的图案。还可用彩色羊毛线直接在素毡上绣出图案。花毡制作包含了挑、刺、绣、补、钩等刺绣镶边或拼贴工艺技法,构思奇巧,想象独特。
印花布织染技艺用雕刻成各种图案的木模戳蘸上染料戳印到手工纺织的土白布上,使多种不同的木模图案组合在一起,形成彩印花布。按工艺分刻版印花、染印花、模戳印花,在新疆,以模戳印花流传较广、使用时间较长。模戳印花织染有选布、上浆、印花、漂洗等主要工艺流程,其中以刻制木图章和图案拼合排布为关键。颜料取自当地,以植物和矿物颜料为主。花毡具有防风、防潮、防雨和隔热御寒、美化环境等功用,工艺还可用于制作毡帽、毡靴、毡袜等。印花布多用作棉袍衬里、腰巾、罩单、窗帘、壁挂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花毡色彩艳丽,图案内涵丰富,反映了哈萨克牧民的理想和愿望,为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具体材料;其制作工艺和流程严格合理,符合科学要求,也具有少数民族工艺史方面的研究价值。
印花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给人以古朴、素雅、大方之感,深受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其为探索维吾尔民族的发展变迁提供了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工业化地毯生产及化纤地毯的问世,较大地冲击了手工擀制和刺绣花毡的市场。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年轻人不愿学习花毡制作,掌握这门技艺的只有少数老年人,传统花毡制作工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传承人物
买特肉孜·买买提,男,1952年4月24日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木斯勒木江·恰尔甫汗,女,哈萨克族,1952年4月21日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吾吉阿西木·吾舒尔,男,维吾尔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且末县文化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文化馆、英吉沙县文化馆获得“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项目保护单位且末县文化馆、英吉沙县文化馆评估合格。同时,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20年9月30日,新疆英吉沙县文物文化旅游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展,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参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