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椰菜黑腐病
植物病害
花椰菜黑腐病是由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致病变种引起的、发生在花椰菜的病害。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染病,子叶出现水渍状病斑,子叶迅速枯死或病斑蔓延到真叶,幼苗根髓部变黑,逐渐枯萎;成株期染病先从叶缘处发病,自叶脉先端向内和两侧扩展,形成黄褐色病斑,病斑外围组织呈淡黄色,与健部无明显界限,严重时形成大块黄褐色斑或网状黑脉,叶脉坏死变黑。
病原特征
花椰菜黑腐病病原为甘蓝黑腐黄单胞菌甘蓝黑腐致病变种(学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Hammel) Dowson.),属黄单胞杆菌。该菌在5—30℃范围内均可生长,以25—30℃为适宜温度,50℃时10分钟就可致死。该病原除为害花椰菜外,还可为害甘蓝、大白菜、青菜、芥菜、榨菜等多种十字花科蔬菜。
为害症状
花椰菜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叶柄、花梗和种荚也能受害。叶片染病,受害多从外叶开始,初为水渍状小点,后渐扩大发展为褐色至黑色小点,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病斑较大。一般白菜上病斑较小,直径2—6毫米,甘蓝和花椰菜上病斑较大,直径5—30毫米。叶片上病斑圆形,有明显同心轮纹,病斑周围出现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使叶片枯黄致死。茎和叶柄染病,病斑长梭形,呈暗褐色条状凹陷,具轮纹。
侵染循环
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随种子、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病原在自然条件下随种子或病残体可存活2—3年。播种带病种子,病原从幼苗子叶边缘的水孔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土壤中的病原靠雨水、昆虫传播,多从叶缘水孔或虫咬伤口侵入。
传播特点:带病种子是花椰菜黑腐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生长期间病原通过病菜苗、肥料、风雨和农具等进行传播。
流行规律
发病时期: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
气候条件与发病:高温高湿条件,叶面结露、叶缘吐水,利于病原侵入。如气温在16—28℃,连续降雨20毫米以上,15—20天后就开始发病。
栽培管理与发病:高温多雨、早播、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管理粗放、虫害重的地块病害重。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26 12:10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