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北京李六乙戏剧工作室出品、北京才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新戏剧,是巾帼英雄战争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该剧由
李六乙执导并编剧,英子、陈霖苍、
江其虎、
孙路阳、刘金泉等主演 ,于2004年6月25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小剧场首演。
剧情简介
大战之后,尸体横陈,硝烟散尽,战场肃飒。木兰毫无得胜后的喜悦,一人孤寂、木然地飘然而至。女扮男装,离开粉黛红衫十余年,驰骋疆场,面对鲜血杀戮十余载——成为男人十余年。她已然忘却自己是女人,可女人的天性却在心中暗流涌动。为了责任、荣誉和信念不得不掩饰,没想到这掩饰却把她自己扭曲,更没想到这掩饰已然成为真实。可怕的真实与真实的真实猛烈撞击。花木兰已然不识自我,忘却了真正的自己。顺着血泊流去的方向,木兰寻迹而去,在殷红的溪水中,潺潺的流水中,她看见了自己的面容。追寻着自己的陌生,熟悉;似曾相识,又不敢相认。木兰便开始在一个流动的水世界中寻找自己。追问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
在寻找的过程中花父、张冠、李戴三个或是真实,或是虚构的人物徐徐而至。真实?真实中的真实?幻觉?幻觉中的幻觉?痛苦、挣扎、刚毅、绝决,所有的一切在水的世界中净化和展现。一滴水,晶莹、闪亮、纯洁。即使不再去探究其更深层次的主题和意义,这时的花木兰已经成为一首悲壮之歌,汇入潺潺流水之中,足以让人们聆听、品味。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在创作背景上:“送儿还故乡”展现了花木兰的女性刚强之下的百般柔美,其意境让李六乙有了创作一个与以往全然不同的《花木兰》的冲动。
在舞台美术设计上:严龙的设计在传统和现代中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一个雪白的浴盆,两把座椅,飘浮在浴缸中的花瓣,简洁、明快;散布在舞台各处,绘上脸谱的泥胎。舞台既保留了戏曲一桌二椅的写意美学风格,又把现代审美的特质融入其中。
在音乐上:郭文景在传统中寻求突破。弦乐只有一把二胡,一把特制的低音二胡。打击乐却有三十余种,却只有两个人操作。乐队的动作也成为了表演。
演出信息
主创单位
演出场次
作品评价
《花木兰》不能以好坏来评论,它的实验性非常值得尊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于丹评)
从艺术呈现这个角度上讲,该剧在念白、台词的韵律感上,在唱腔的安排上,在演员形体的雕塑感上,以及戏曲身段,还有锣鼓的运用,观众都能很鲜明地感受到整部戏内在的节奏。(中国文联理论室副主任、评论家李春喜评)
《花木兰》在与观众达成共鸣上有些欠缺,巾帼三部曲,延续的是同一种表现方式,包括语言、音乐和舞台布景。在《穆桂英》出现的时候,观众还有很强的震撼感,可是到了《花木兰》,没有超越《穆桂英》,观众可能会觉得单调、沉闷。(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副院长
罗锦麟评)
《花木兰》从女性的角度质疑了战争中的英雄主义,比较细腻地描摹、揭示了女儿家的心曲、情愫、天性。于是,战争的血腥和狰狞,男性中心话语的霸道和武断,女人处境的被动和天性的被扭曲,立即显露出来。理念是清晰的,组合是精粹的,色彩、线条、层次是讲究的,身段、动作、唱腔特别是音乐是新颖别致的。(北京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戏剧评论家
周传家评)
李六乙尝试用戏曲形式,他把传统戏曲舞台上的桌子改成浴缸,而两边的太师椅则保持不动。整个舞台抽象、简明,以纯黑为背景,使得灯光和色彩非常绚丽。李六乙决定把浴缸的意象用到绝处,这种剧情充满了设计感,但从另一方面讲,有时候会显得牵强,不自然,束缚了剧情的发展。可以说,成也浴缸,败也浴缸。说成。浴缸,望文生义,意指欲望、净化、展现真实自我等等,李六乙是把浴缸当作绝对价值来表现的,宣扬人欲,摒弃战争加诸女人之上的束缚,刀马旦是戏的一大看点。说败。由于有了所谓的绝对价值,李六乙的二元论显得干燥粗陋,台词大而空洞,缺乏戏剧语言必要的黏性,像被嚼过的甘蔗,有一点甜,但很涩。该剧中的女英雄只会喊要人欲的反战口号,不太有说服力。(《北京青年周刊》编辑刘春评)
《花木兰》沿袭了《穆桂英》的问题,还是走形而上的路线,拉开架势要做一部“观念戏剧”,也被称为“纯粹戏剧”或“新戏剧”。在这里,花木兰这个传奇人物和她的传奇经历,作为承载李六乙思想观念的“容器”,被高度地抽象化和象征化了。《花木兰》被赋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观念,突出了主人公性别意识的觉醒,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使她迷失了自身,她要寻回女儿身;而人世间对英雄的呼唤和期待,以及父亲所代表的男性社会对她的要求,也使她有一种认同感,觉得男人能办到的事女人也应该能够办到。二者恰好构成了花木兰的内心冲突,或者说,是她遭遇的两难困境。然而,这种矛盾明显带有虚构的性质,它并不来自真实的社会性存在,它是学者书斋里的产物。女性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哪一个都比这个问题更直接、更迫切。实际上,它也不是花木兰感到兴趣的问题,如果一定要让花木兰思考这个问题,那么,首先就要说服观众相信花木兰能够思考这个问题,而李六乙没有这样做,至少没有做得更好。在这里,他将男人、女人本质化了,这是黑格尔惯用的伎俩,其结果是使对象化了的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的丰富性,成了简单的性别符号和概念。就像女人不必总是和“水”这个意象相联系一样,英雄行为也不完全属于男性、男性社会或男性权力。男人不必成为英雄,女人未必不能成为英雄,这一切都与性别身份无关。而花父近乎偏执地要将男性世界、君威神权、英雄气概一体化,只是注意到了它们和的一面,忽略了和而不同的一面。他与花木兰的关系,也只是强调了他为君威神权代言的身份,忽略了父女之间的血缘和亲情。从这个意义说,李六乙的思考不仅糙了和浅了,而且有些误入歧途。这也有点像他在剧中使用的语言,用力太大,就过了。(《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
解玺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