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中心部分画了一个大的芦苇塘,时已深秋,两岸芦花在随风摆动。塘中画一正在行驶的小船,船头一艄公须髯飘拂,一边划桨,一边昂首望天,他显然听到了寒空雁叫,才把目光转向天空。上部空中,有两只孤雁,正背着小船的方向飞去。
该幅自题:“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钤鉴藏印“怡亲王宝”、“黄氏仲明”、“虚斋审定”等11方。
自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成了清高孤洁、避世脱俗、浪迹江湖的隐士化身。渔父形象的大量出现并形成一种风气是在元代。由于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并统治全中国的朝代,其民族歧视政策使大量文人都采取古典绘画的人文意蕴了不与之合作的态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渔父清高、避世、逍遥的人生为许多隐退文人所仿效,这其中,吴镇对渔父最为情有独钟。
吴镇在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所绘的《芦花寒雁图》是其一系列“渔隐”主题作品中的一幅,在画中适当变化了《
寒林重汀图》中的构画元素。
此图绘江南水乡平远风光。画面中江天辽阔,远山如黛,石滩丛树,芦荻随风摇曳,芦花恣意繁茂,野趣横生。芦塘深处,一叶扁舟横斜,舟中一人向远处眺望,不远处两只寒雁向画外飞去,打破了芦塘的寂静。远处浩渺的湖面,起伏平缓的远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整幅画作呈现出一派萧瑟荒寒的意境。
这幅画隐藏一个关于“家”的话题。归飞的大雁忘记了归家的事,在中国艺术中,有暮鸦宾鸿的说法,诗画中出现的鸿飞点点,往往表达的是“归”的思想。这里的大雁(鸿)却不是归飞何急,而是避人急,在萧散的天地中自由自在。而于芦花丛中闲荡的小舟,没有急急的归家欲望,只在这个天地里优游闲荡。
《芦花寒雁图》中双雁起飞,渔父仰首观望,通过细致描绘周边环境,巧妙地把渔父安排于水面一个较突出的位置。此图画幅不大,却意境深远。画面采用三段式构图,平行的披麻皴。横向铺开,除了渔父和寒雁外,《芦花寒雁图》中的大多物象都能在《寒林重汀图》中找到,可见董源对吴镇的影响。
此图技法上用柔润的线条勾写物象,笔法灵活,疏简秀逸,自然平淡,苍润华滋,具有文人的书卷气。图中山石、坡地直接用大笔,连扫带染,使得皴笔与渲染的墨色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再加以披麻皴,罩一层水墨,略分浓淡,以区分山石的凹凸向背。在水域的处理上,更是用湿笔淡墨层层铺陈。在用墨上,饱蘸水分,将江南湿润的空气流动在画中。
此图曾经清代怡亲王永理、安岐及近代收藏家庞元济收藏,《墨缘汇观续录》、《
虚斋名画录》著录。《芦花寒雁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6年9月6日—10月26日,“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三轮第二期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开幕,《芦花寒雁图》在其中展览。
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早年研习儒、释、道经典,后往来杭州、嘉兴地区,卖卜为生,以诗文书画自娱,终生不仕。其画以山水、墨竹著称,为“
元四家”之一。善草书,师法怀素、杨凝式,多用于题画,独立的书作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