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阁记
北宋王安石散文作品
《芝阁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于皇祐五年(1053年)所作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发表两点感慨:一是回顾真宗、仁宗两朝对待献灵芝的不同态度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感叹推行教化的重大作用,实际是在讽劝天子改革政治,转变世道;二是对比同一灵芝处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遭际变化,感叹士者的进退荣辱取决于时运,实际是在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虽是借题发挥,但是叙事生动,感喟深沉,富于情致,善于生发。
作品原文
芝阁1记
祥符2时,封泰山3,以文4天下之平,四方以芝5来告者万数。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6之;小吏若7民,辄锡8金帛。方是时,希世9有力之大臣,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10狙杙11,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12、四海13之间,盖14几15于尽矣。
至今上16即位,谦让17不德18。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19于蒿藜榛莽20之间,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况于行先王之治哉?
太丘21陈君,学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识其为芝,惜其可献而莫售22也,故阁23于其居之东偏,掇取24而藏之。盖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25,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26于凡民,夫岂不以时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27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者,何以异哉?此予之所以叹也。
皇祐五年十月日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大中祥符年间,真宗皇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以此文饰天下太平,全国各地有上万人拿着灵芝来朝廷报告。其中的高级官吏,天子便赏赐书籍以示恩宠,嘉奖他们;低级官吏和普通百姓,便赏给金银布帛。当时,迎合世俗、掌握权力的大臣,派人到远方去采摘,尽力搜寻;山区农民、乡间老农攀援山上的树桩,登上高不可测的山崖,下到山涧峡谷深处。崩裂的山峰,断裂的地层,偏僻荒凉遥远隐蔽的地方,人迹罕至之处,往往都搜寻遍了。这样,九州四海所产的灵芝,几乎都被采摘尽了。
到了当今皇上登上帝位,为人谦虚,不以德行自居,从大臣以下不敢再提封禅这件事了。皇帝命令有关官员:凡是奉献吉祥之物来报告的,一律不要接纳。于是一切神异珍奇之物,都被丢弃隐没在蒿莱野菜、树丛杂草之中,如今山区农民、乡下老农不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吉祥物了。由此可知,皇帝一时的喜好或厌恶,能够影响天下形成风气,何况是推行古代圣王的政令与教化呢?
太邱人陈君,学习文章又爱搜寻珍奇之物。灵芝在他的庭院长出来,他能认出这是灵芝。因惋惜灵芝可以献上朝廷但朝廷不接受,于是在他住宅的东边建起一座楼阁,把采摘到的灵芝收藏起来。他喜爱珍奇之物到这样的地步。唉,灵芝本来是一样的,但有的被天子所珍贵,有的被士人所珍贵,而有的却被普通百姓轻视辱没。这难道不是因为时运不同吗?具有道德修养的士人,固然不会将心思用在尊贵卑贱方面,但是最终还有尊贵和卑贱的差别,这同灵芝的遭遇有什么区别呢?这正是我要感叹的原因啊。
皇祐五年十月某日记。
创作背景
《芝阁记》作于皇祐五年(1053)十月,时作者任舒州通判。宋仁宗标榜节俭,禁止进献祥瑞。作者友人陈君采得灵芝后,只得自藏于阁,并请作者撰文以记之。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第一段写灵芝被视为祥瑞之物,在天子的重视下,立即显贵的情况。这里既描写了大臣们为受到宠信嘉赏,派人到处穷搜远采之状,也描绘了山农野老攀援绝岩涧壑身遭危险之情,在大臣、山农的两相对照中,使读者看到灵芝给不同的人们带来的悲喜苦乐是绝不相同的,从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第二段写仁宗即位后,谨慎谦让,不以封泰山来文饰太平。从此大臣不敢再说封禅祭天地之事。皇上还下诏书说凡是报祥瑞的人都不要接纳。于是像灵芝这样的神奇之物,就隐蔽在野草丛木之中了,此后山农野老也就不再知道灵芝是祥瑞之物。作者在对比叙述之后,议论道:“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可见皇上好恶影响之大。文章通过对比水到渠成地提出:“况于行先王之治哉?”指出皇上对于行先王之治当然会起更大的影响。这一句看似不经意,实则是作者议论的中心。
第三段写太丘陈君“芝生于庭”,甚为爱惜,遂建阁于居室东侧, “掇取而藏之”。行文至此,才回应文题“芝阁记”。并且与前二段文字相呼应。随之就此展开议论,说: “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于凡夫,夫岂不以时乎哉”,再一次论到灵芝的或贵或贱与时尚的关系。那也就是说贵与贱是难有客观标准的。故文末写道:“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何以异哉?”提出有道之士,不应驱使自己志向在贵贱之中,也就是在时尚中间升沉起伏;而且最终贵贱的原因区别又是很大的啊。这里,作者从济世出发,希望有道之士能坚守仁人之志。
“芝”是行文的线索,全篇围绕灵芝的贵贱变化而展开议论,生发开来论证出天子对时尚的引导作用,因此应“行先王之治”;有道之士亦应“不役志于贵贱”,与君一起“行先王之治”。文章表现出作者思想深刻的特点,在写法上,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围绕芝草层层生发,又处处转折,时而叙事,时而感慨,属于小品文中的佳作。
名家点评
明·孙琮《山晓阁选本宋大家王临川全集》卷一:题意只是说陈君好奇,为阁以藏芝。却先说贵于天子一段,以庆芝之遇;又说辱于凡民一段,以悲芝之厄。一庆一悲,其间无数感慨,无数曲折,已有士之贵贱在内,特至结尾才点出耳。前面是说芝,看来却不像说芝。结处不说芝,看来却只是说芝。文心之巧,文笔之妙,真使读者目眩神摇。
清·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五十七:借芝阿上,芝为之尽,真堪发噱。后幅因芝及士,时之遇不遇又各判焉,寥寥数语,无限感慨。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1070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2:4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