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城港
中国福建省芝城境内港口
芝城港,唐贞元年间(785~805年),有临江、通济、东仙等码头。位于建瓯城区西南面,福分、瓯浦、瓯朋干线公路穿港而过,是闽北仅次于南平港的主要港口。
港口简介
以通济门码头为中心,上有水西柴竹炭码头,下有柳坑码头和松溪口茶叶码头。共有6个作业点,港口呈“丫”字形,单岸设泊,岸线长5公里。
主要码头
通济门码头 原是自然驳岸。民国18年,驻军卢兴明发起修建码头(现为2号泊位)。经费来源于盐商捐助和商店募集。修建后,码头总长83米,有4个20吨泊位,年吞吐能力1万吨。1976年,新建1号泊位,采用重力驳岸式结构,长83米,可靠泊12吨级船舶,年吞吐能力13万吨。1978年,建阳地区交通局拨款4万元,新建3号泊位,码头分上下,弯道弧形相接,呈马蹄形,长90米,下向左方延伸,总长100米,宽12.5米。陆上岸坡为泥结碎石,路面长60米。泊位建成后,可靠泊15~20吨级船只,年吞吐量为20万吨。1982~1984年,南平地区交通局先后拨款1.3万元,修建3号泊位上下场地。斜坡式阶梯用水泥混凝土加固。经整修沿伸,靠泊点增至10个,一般水位时,30吨级船舶可靠泊装卸,丰水期100吨级船只可直靠码头。1985年靠泊船只339艘,货物吞吐量25.35万吨,比1949年增加1倍。
临江门码头 位于通济门码头上游,原系自然驳岸,结构简易,面积2000平方米,长80米,有20个泊点,历来为大米贸易集散地,明清时期较兴盛。崇阳溪、南通溪沿岸的大米、黄豆和土特产都经水运到此。返航时运京果、水产和杂货。日常汇集码头的船舶有300~400艘,其中最多的为江西(十锦标)船,其次是浦城、水吉的木帆船。清末,船工因争泊位常发生纠纷,后经县官裁决,浦城、水吉船靠泊码头第一段,江西船靠泊中段,本县船只靠泊第三段。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大米贸易码头。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后,粮食贸易受到限制;汽车运输日渐发展,逐渐取代水运,装卸业务每况愈下。1970年后,建阳宸前水电站、建瓯叶坊、红塘泵电站相继建成,航道阻断,码头荒废。
东仙码头 位于建瓯城郊松溪河畔,包括东门和长桥门(通仙)泊船埠头。东门为阶梯式结构,面积3360平方米,长120米;长桥门系简易式结构,2750平方米,长70米。共有20个泊位。历来为松溪客货运码头,源于唐朝。明清至民国时期是水上农贸市场,松溪、政和及建瓯东峰、东游、川石、水北4个乡镇的粮食、茶叶和农副产品都运抵此处销售,返航时则运食盐、日用百货、水产、杂货等,常年在码头营运的木帆船有100~200艘。1955年8月,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改由新建的专业码头装卸,茶叶也改由新建的水南码头装卸,东仙码头日趋衰落。1966年,瓯政公路通车,汽车运输逐渐取代航运,加上东游排灌站和马鞍水电站建成碍航,码头废弃。
企业专用码头 始建于1960年。柳坑木材码头:建于1960年,为大洲贮木场水上专用码头,年吞吐量20吨以上。柴竹炭码头:是供销社柴竹炭购销站专用码头,位于水西大桥上游100米处,1971年耗资15万元建成,靠泊能力20吨,有3个堆场,年综合通过能力10万吨以上。茶叶码头:是建瓯茶厂专用码头。位于水南大桥上游300米处,1960年由建瓯县搬运公司出资修建,可靠泊10吨级船只,年综合通过能力2万吨,年吞吐量5000吨以上。粮食码头:包括水南和水西两个船埠,是建瓯市粮食局专用码头,分别于1983年、1985年建成,总投资9.58万元,可靠泊20吨级船只,年综合通过能力2万吨,年吞吐量1万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4 11:23
目录
概述
港口简介
主要码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