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菁科指的是
节肢动物,
鞘翅目的一科。该科昆虫体一般为中型,长圆筒形,黑色或黑褐色,也有一些种类色泽鲜艳。头下口式,与身体几成垂直,具有很细的颈。触角11节,丝状或锯齿状。前胸一般狭于鞘翅基部,鞘翅长达腹端,或短缩露出大部分腹节,质地柔软,两翅在端分离,不合拢。足细长,跗节5-5-4,爪纵裂为2片,前足基节窝开放。本科昆虫具复变态。
形态特征
体中等大,长圆筒形,黑色、灰色,某些种类鞘翅上有黄褐色横纹,体表被毛。头大,下口式,后头急缢如颈,口器发达,触角11节,丝状或念珠状。前胸一般狭于鞘翅基部。前足基节窝开式,前足中足基节大形,左右相接触,后足基节横形,爪裂为2叉状。鞘翅较柔软,两翅在端部分离,不合拢。复变态,幼虫寄生于蝗虫卵或蜂巢内。成虫植食性,为害豆类、瓜类、马铃薯等作物。如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豆白条芜菁 (Epicauta gorhami mars.)等。本科成虫血液中含芫菁素,是一种发泡剂,并有利尿作用。当被捕捉时,这种毒液能从足上分泌出来,因此采集时要小心。本科已知种类2300种以上,常见属有:斑蝥属(Mylabris)豆芫菁属(Epicauta)、芫菁属(Lytt)地胆属(Meloe)。
生活习性
芫菁科幼虫一般寄生于蜂巢,或食蝗卵,成虫为害豆科植物及杂草。遇惊吓时常从腿节分泌黄色液体,此液中含有强烈之斑蝥素(cantharidin),能侵蚀皮肤,使之变红,形成水泡,有令人不快之剧臭,自古把此虫干燥研磨,作为药用(发泡剂及利尿剂)。
中国药用种类主要为眼斑芫菁(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及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两种,俗有斑蝥等名。分布较广,成虫食大豆叶及花生颇烈。日本医用种类为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欧洲用者为西班牙绿芫菁Lytta vesicatoria Fischer-Waldheim(即Spanish fly)。据研究以
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含斑蝥素最多。
芫菁科昆虫具复变态。以豆芫菁为例:成虫产卵于土中,幼虫共6龄,第1龄幼虫蛃型,行动活泼,称为三爪蚴,在土中寻食蝗虫卵块或其他虫卵;第2龄幼虫步甲型;第3、4龄幼虫均为蛴螬型;第5龄幼虫为象甲型,系越冬虫态,不食不动,呈休眠状态,通称假蛹;第6龄幼虫又呈蛴螬型,最后化蛹。
寄生性的种类(如短翅芫菁属和歧翅栉芫菁属)的三爪蚴,直接附于寄主蜂类的体上,进入蜂巢内,以寄主的卵或蜂蜜为食,经过复
变态发育为成虫,离开蜂巢。
简介
芫菁科昆虫体中型。体壁柔软。体色多灰暗,少数种类有鲜艳的光泽。头大而能活动,下口式。触角11节,线状或锯齿状,有的种类雄虫触角呈栉齿状。前胸比鞘翅基部窄。鞘翅长于腹部,其左右翅末端分离,亦有短翅型;翅的质地柔软。足细长,跗节为5-5-4式,爪纵裂为2。
属复变态种类,成虫产卵于土中,幼虫共6龄。第1龄幼虫具有发达的胸足,称为
三爪幼虫,能在十中搜索蝗卵,寄生于卵袋中取食卵粒;第2-4龄变成行动缓慢、胸足不发达的蛴螬型幼虫;第5龄为拟蛹;第6龄又为蛴螬型幼虫。有的种类寄生在蜂巢内,取食蜂类幼虫。成虫植食性,主要为害豆类、马铃薯、花生、甜菜等作物。本科昆虫有些种类体液中含有“斑蝥素”,人药用于利尿和作发泡剂。该科本志记述1亚科4属13种。
分类地位
芫菁科yuán jīng (Meloidae)是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有颚亚门(Mandibulata)、
昆虫纲(Insecta)、
有翅亚纲(Pterygota)、
鞘翅目(Coleoptera)、
多食亚目(Polyphaga)、拟步甲总科(Tenebrionoidea)的一科。
种属分布
世界约2300种,广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记录130余种,包括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种类。该科一般分为两个亚科:芫菁亚科(Lyttinae)和栉芫菁亚科(Nemognathinae)。芫菁亚科在中国常见的属有斑芫菁属、豆芫菁属、
绿芫菁属和短翅芫菁属;栉芫菁亚科常见的属有柔栉芫菁属(Apalus)和带栉芫菁属(Zonitis)等。
价值
该科种类经济价值比较复杂,既有益又有害。成虫为植食性,很多种类是农牧业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豆类、黄麻、马铃薯、花生、甜菜等作物以及牧草、苜蓿等,有的种类还为害药用植物如黄芪、甘草等。《本草纲目》所载的“葛上亭长”即指豆芫菁属的豆芫菁或同属的其他种类;欧洲用来提取芫菁素的种类主要是绿芫菁属的西班牙绿芫菁。
幼虫为捕食性或寄生性。捕食性的如芫菁亚科的斑芫菁属和豆芫菁属,幼虫取食蝗卵,对于抑制蝗虫的发生起着有益的作用。寄生性的如芫菁科的短翅芫菁属、栉芫菁亚科的歧翅栉芫菁属等,幼虫寄生于花蜂或蜜蜂的蜂巢内,对养蜂业有害,对植物的授粉亦不利。
芫菁科昆虫体内斑蝥素的
气相色谱法测定,分别采用酸水解法和直接浸提法处理不同种芫菁样品、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的卵和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的不同虫体部位,后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斑蝥素含量,结果表明:用酸水解法处理后的芫菁体内斑蝥素含量较之用直接浸提法处理后有显著提高,增高幅度在1~9倍之间,其中以豆芫菁属Epicauta昆虫的增高幅度最大,一般在7倍以上,而斑芫菁属Mylabris的斑蝥素含量增幅不高,芫菁卵中斑蝥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斑蝥素主要富集于大斑芫菁的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