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滩簧戏
和芜湖泥簧戏同时流行于芜湖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
芜湖滩簧戏又称湖阴曲,是和芜湖泥簧戏同时流行于芜湖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民国初年,鲍实(字筱斋)与友人共同定名为《湖阴曲》。曾以优美声腔和表演艺术产生过较大影响,传播过明代著名传奇《琵琶记》和《牡丹亭》,完整的剧目《跪池》、《吵嫁》等被泥簧戏吸收、移植,芜湖滩簧起源于民歌,脱胎于昆曲,擅长抒情,内容丰富,唱腔优美动听。解放后有新的发展, 1960 年芜湖市梨簧戏剧团整理排演滩簧折子戏《昭君出塞》,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发展
清嘉庆年间,芜湖盛行昆曲,都在商人、学士,豪门和富裕家庭演唱,后有爱好者,始觉昆曲文词典雅,有曲高和寡之敝,便易词改调,谓“改良昆曲”,使昆曲有所通俗化。当时芜湖又流行滩簧、梨簧调,和徽剧二簧,为改进昆曲参照吸收其通俗的唱法,遂有“滩二梨”之称,逐渐形成坐唱形式,人们称作“芜湖滩簧”。至同治年间,芜湖米市街杨洪发起,组织了“乡乐研究社”,其成员有王养之、余锦,和衙门内的各房科人员。衙门在城东内街,地势较高,其唱滩簧的人,俗称“高头的”,演唱简单,不甚讲究。又有张三太爷,是在道台衙门当差的,也组织衙门各房科人员唱滩簧,因演出场所,在芜湖河南,地势较低,俗称“底下的”,演员行腔、气韵,十分讲究。其时又建立“乡乐研究社”,后改为“乡乐保存社”,但终于没有成效。
民国初年,芜湖鲍筱斋在编修《芜湖县志》的同时,对芜湖“乡乐”进行搜集。又邀请遗老和自己共同坐唱,恢复书目和唱腔,存精去粗,润色文词,考订音律,于民国14 年编辑书目成册,据唐代温庭筠诗《湖阴曲》名而名之,谓《湖阴曲初集》,由北京撷华书局刊行。其集绪言云:“每当春秋佳日,文酒宴会,必歌是曲以侑觞”,此说明它仍为文人所喜爱、歌唱。又云:“从昆曲所变化,为皮簧之滥觞”,“苏、沪滩簧等,大多白多唱少,调极简单……惟我邑此种戏剧(分角坐唱之惯称),撷取昆曲之精华,而去其沉郁板滞之弊”。此言明《湖阴曲》,既不象二簧,始由昆曲变化而来,也不象江苏、上海之滩簧,白和唱极其简单,而它是别开生面的取昆曲之长,弃昆曲之弊,而成为改进的芜湖独有曲种。
曲目
芜湖滩簧(湖阴曲),一时盛传。凡邀演唱,必于三日前下贴,方能如期到场,演唱不取报酬,至多是一桌酒席酬谢。演唱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自唱自娱。二是祭神,如城隍、关帝、祖师爷等生死祭日。三是祝贺,如庆寿、婚姻、迎宾、送客诸事。至30 年代,演唱者渐少,终于使《湖阴曲》成为案上的文学曲本,研究曲艺的资料。不过,在它盛传之时,出现不少地方的知名唱家。如齐宗濂,善弄文墨,曾整理过《考红》、《跪池》等书目,擅长鼓、板,专攻老生。赵春堂,常演唱《盆儿鬼》中张别古一类喜剧人物,嬉笑怒骂,妙趣横生。其师王养之,演正生,以《琵琶记》中《汤药》、《遗嘱》二折为拿手。他表演老年人的一哭一笑,一咳一吐,其衰老病态无不传神。其他如:郑大有,专攻小生,乃郑大有的搭档,演《借靴》、《下山》、《断桥》,担任小生行当。李元兴,擅唱《花魁》、《学堂》中的旦色,唱腔细腻、柔润。后又有陈秉元(旦)、李惠堂(老生)、李华甫(老生)、陈慕兰(小生)、高家声(小生)、钱寿宇(旦)、经子密(小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芜湖市文化局聘专职滩簧教师陈秉之,他提供滩簧唱本,曲谱,并给一批青年传授。陈是以唱旦角为主,兼唱其他脚色,又善操二胡等乐器,当时他虽年已80 岁,演唱仍然清脆、刚柔相济,为后人留下很多滩簧的音乐磁带和唱本资料。其子陈瀚,也是攻旦色,以《花魁》拿手,又兼操乐器。同时有经子密提供不少曲目的唱段,如《酒楼》、《反谎》、《搜山》、《打车》等。提供资料的,还有顾邦栋,他攻小生,演唱书目有《花魁》、《下山》。所提供曲目,如《旅店》、《和番》、《花魁》、《下山》、《芦林》、《相约》、《讨钗》等;他和他岳父都是滩簧高手。此外,以教习滩簧为能手的有沈鸣九,演唱小生,音乐水平较好;且善记谱,常将曲唱记谱作教材,留给学生。他得力于好友鲍浩存,藏有许多滩簧唱本资料。至于留传下来的资料和唱本,除以上所记曲目与《初集》中所收不同的尚有《扫秦》、《寄信》、《劝农》、《打子》、《收留》、《莲花》、《扫松》、《花鼓》、《刺汤》、《借妻》、《学画》11 出故事。以及《蒲鞋》、《夜课》、《见娘》、《合钵》、《杀媳》、《送子》、《出猎》、《遗嘱》、《逼休》、《泼水》。但常演唱的曲目,如《搜山》、《打车》、《旅店》、《庆寿》、《相约》、《下山》、《和番》、《断桥》、《扫松》、《打子》、《芦会》、《讨车》、《拷红》、《学画》、《收留》、《花魁》等。这些曲目,都是来自戏曲的尤其它大多移植昆曲的,实际上是不化装的坐唱戏曲故事的。
艺术特色
芜湖滩簧的音乐,由板腔和曲牌组成的唱腔。板腔有正板与快板之分,正板都是以四分之四节拍记谱,谓之三眼板,以四分之二节拍记谱叫一眼板,以四分之一节拍记谱叫快板或紧板。演唱者都为男性,角色分男女时,如旦、生角唱正板时,小旦用小噪(窄口),小生用大、小嗓结合(又称子午嗓),其他角色皆用本嗓(大嗓)。由于这样发声的唱法,产生了唱腔的色彩有所不同。因此演员要求小生唱腔柔中有刚,旦色(老旦除外)唱腔委婉、华丽,净的唱腔爽直豪放,正生的唱腔爽朗大方。此言其角色唱腔大致各自有别的状况;至于角色落实到书中人物时,又因演唱人物性格不同而异,声腔变化也格外细致。所运用板式,虽有起板(引子)、正板、快板(紧板)、散板、落板(尾声)之分,但演唱以正板为主。因为他有叙述、咏叹之功能,具有曲艺说唱之特点。至于花腔杂调部分,皆是独立曲调,既有古曲牌,也有民间小调格式,且有曲名和调名,因此有时把几只曲子宫调相近者连接起来唱一曲目故事的或叫“联曲体”;把一只曲子反复连唱一曲目故事的,或叫“独曲体”。这些曲子大多来自“昆曲改良”,和江南地区民歌小调,以及其它曲种和剧种,如“弦索”、“银纽丝”、“五更调”、“牧歌”、“采茶调”、“二簧平调”之类。又如运用在曲目中的曲调,有谓之“启蒙曲”的,《和番》、《花魁》、《白蛇传》中一些主要唱腔,起伏较大,变化多端,声韵严格。艺人多以此类曲目唱腔首先授徒,以为凡学此唱腔之后,再学其它曲目唱腔就容易得多;其唱腔咬字和道白,皆用芜湖方言,因演唱者皆是当地人的缘故,只有丑角道白,皆苏州语,这是它与昆曲有关。不过,据顾邦栋先生所言,曾经有帮腔,称“过挡”;有胡四者,善于帮腔多种;自他逝世后,滩簧帮腔遂消失。其常用的乐器,有二胡、苏笛、小三弦、扬琴、琵琶、笙、月琴、板鼓;后增打击乐有:檀板、小锣、小钵等,凡堂会,分角坐唱必用之。
参考资料
芜湖滩簧戏.中国地方特色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3 19:17
目录
概述
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