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曲是流行于福建南部沿海一带的传统戏曲剧种,20世纪20年代末,
台湾歌仔回流到
闽南以后,以
漳州(芗城)为中心,吸取了锦歌、南词、潮曲的
音乐素材发展而成,故曾名改良歌仔。由于芗曲形式简便,易于传唱,受到沿海一带码头
工人、建筑工人及城镇居民的喜爱,厦门市就有40多个业余歌仔馆,
龙海城乡有200多处歌仔阵。芗曲的传统曲目主要来自锦歌、歌仔和南曲;新创作的曲目有《骨肉情深》、《人民眼睛亮堂堂》等,1958年曾出版了《芗曲选集》和芗曲唱本。
厦门市有40多个业余歌仔馆,
龙海城乡共有200多处歌仔阵。后因主要形成于芗江流域,又不同于
台湾歌仔调,遂定名为芗曲。50年代以来,由于芗曲形式,简便易于传唱,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成为
闽南地方主要的曲种,并衍变出同安的“荷叶唱”、厦门的“大广弦说唱”等形式。新创作的作品有《骨肉情深》、《人民眼晴亮堂堂》等。传统节目大多来自锦歌、歌仔和南曲。1958年曾出版《芗曲选集》和芗曲唱本。厦门、
漳州、
龙海等地普遍组织了业余芗曲兴趣小组或研究社,开展传艺、演唱和创作研究活动。
漳州龙海消防大队迎来了一支义务宣传队伍,各式各样的
乐器热闹开场,“各位乡亲、各位同志、听众朋友,大家好”,原来这是来自龙海芗剧团的老人
曲艺队正在
表演芗曲清唱《防重于治保平安》,该剧本是以提高社区居民消防安全意识为出发点,将防火、灭火和逃生知识融于唱词之内,用通俗易懂的本地
戏曲宣传消防知识。节奏铿锵有力,弹唱配合默契,这是
龙海消防大队深入开展“三基”
工程建设、深化社区消防宣传的一项重要举措。此举受到了
龙海电视台新闻部的关注,特派记者对具有当地特色的消防宣传进行全程拍摄。
据介绍,这支老人
曲艺队队员大部分为退伍老干部,最高年龄达78岁,年纪最小也有60岁,他们热爱芗曲演唱,自编自演,平常每周三、周五都自发组织芗曲演唱。
曲艺队曾先后参加过解北社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新农村建设等宣传活动,受到了当地
群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队长郭海水已经是78高龄了,这次一听到全省消防部队“三基”
工程建设推进会要在
龙海举行,十分激动地说消防安全真的很重要,当一名消防安全宣传员,老有所为,是
曲艺队共同的心愿。他顶着烈日,一次次地来大队配合芗曲剧本的创作。剧本《防重于治保安全》一敲定,老郭马上召集老人
曲艺队按照剧本进行排练,仅两天时间,芗曲清唱就能朗朗上口。12日下午他特意把
曲艺队拉到大队来,先为大队官兵献上一场精彩的
表演。
龙海大队领导看完
表演后,对郭海水老人和
曲艺队热情参与宣传工作表示感谢。大队长许志辉说:宣传发动胜过千军万马,始终把消防宣传工作定格在消防事业的最前沿,是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老人们有地方特色的芗曲
表演,更贴近
群众,在社区内更能营造一种人人都来重视消防安全,人人都来保消防安全的社会大氛围,感谢他们为创平安
龙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的贡献。
漳州一带被称为歌仔阵的芗曲说唱,也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两分法的鼓书类或曲牌类当中。芗曲说唱使用芗剧音乐演唱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从渊源方面来看,芗曲说唱来源于台湾歌仔戏。其历史渊源与两分法当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不同的。同时,芗曲说唱在音乐上既有板腔体的运用,也有曲牌体的运用。其曲牌联缀的方式有套曲式的曲牌联缀和集曲式的曲牌联缀两种方式。套曲式的曲牌联缀通过联缀形成调式、调性的对比。比如《英台哭坟》中的“十二拜”就运用了大哭调、小哭调、江西哭、宜兰哭、江西哭、琼花哭、望春调、孤鸿、凤凰哭、台湾四哭、“柴排韵”等曲牌的连接,形成了
曲调的丰富变化以及调式色彩的转换,很好地表现了曲目的内容。集曲式的曲牌联缀方式是其他
曲艺音乐当中较为少见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套曲式的整曲联缀,而是选其中的乐句进行联缀,并且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表达起伏跌宕的感情。经常将不同调式的不同曲牌的
曲调片断联缀起来演唱。芗曲说唱的杂碎调有快板、中板、
慢板、
散板和流水板等多种
板式变化。甚至还有运用滚调手法的实例,比如《讨学钱》中的“买药仔滚调”因此,芗曲说唱也运用了板腔体体制。 以上这些特征表明,将芗曲说唱划归为鼓书类和牌子曲类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因而,两分法虽然使得
说唱音乐的分类简洁明了,但是这种分类法却不能涵盖中国说唱音乐的所有种类,因而有待进一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