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节细胞是多极
神经细胞,外端以无数树突与双极细胞轴突及其分支相接,形成内丛状层;内端有长轴索向视乳头集中形成视神经纤维层,组成视神经出筛板进入颅内,直达外侧膝状体,最终形成细胞站。神经节细胞较大,直径可达30微米,形态可为圆形、卵圆形、梨形,类似中枢神经系者含有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核及明显的核仁,尼氏小体发育良好。神经节细胞是视路中的第三神经元,在视网膜中的分布也不均匀,自黄斑部颞侧到锯齿缘,细胞愈向边缘愈少,并且分散地分布在神经纤维层内。在视网膜内层的神经节细胞为单层排列;在视神经乳头颞侧,可有2~3层;围绕中心窝处高度密集,可增至7~8层,然后逐渐减少,到中心窝时完全消失。中心窝处锥体细胞最多,而每一个锥体细胞与一个神经节细胞发生连系,因此,构成了中心窝视力最敏锐的解剖学基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纤维数为106根,是传导视觉冲动的主要细胞。有学者将其分为x、y和w细胞,他是根据电生理研究提出的分类。X-细胞X-cell又称持续细胞、持久细胞(sustainable cell),指电刺激后,呈持久性反应的神经节细胞。此种细胞轴突较细,持续放电约1分钟,传导速度是20米/秒,对慢速刺激反应好,且感受野小。一般多位于中心窝区,在0.2~0.3°以内,具有空间分辨视力分析的功能。
解剖层次
神经节细胞的胞体构成一明确的解剖层次,其外邻神经纤维层,内接内丛状层,该层在鼻侧厚约10~20μm,最厚在黄斑区约60~80μm。全部细胞数约为120万个。每个细胞有一轴突,所有的轴突构成了人眼的视神经。每一个节细胞约与100个视杆细胞相对应,每一个节细胞与4~6万个视锥细胞相对应。节细胞在视盘颞侧呈双层排列,而在黄斑区却呈6~8层排列,在其余处视网膜多呈单层排列在黄斑中心小凹处及视乳头处节细胞缺如。在后极部,节细胞间呈相对紧密排列,而在网膜周边部,节细胞间排列较疏松,在远周边部,细胞间隙可达400μm。
节细胞有许多类型,但它们共同的功能是传递由双极细胞到外侧膝状体的信号,节细胞根据其细胞的大小,分支情况及树突扩展范围等的不同将节细胞分为两组:
小型节细胞
每个小型双极细胞与不止一个小型节细胞接触。但每个小型节细胞仅与一个双极细胞接触。小型节细胞的树突扩展范围少于10μm,故每个小型节细胞仅接受一个双极细胞传入的信号。
在黄斑区,小型双极细胞与锥细胞呈一对一连接,故实际在黄斑区每个小型节细胞也仅与一个锥细胞相对应。这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随着向周边的扩展而减弱,故在周边部的视力也较低下。
弥散型节细胞
也称大型或多突触节细胞,主要是由于其突触的覆盖范围较大。该细胞与除小型双极细胞以外所有类型的双极细胞相连接。这种节细胞又被分为五种亚型,即分为:分层弥散型节细胞、单层节细胞、移位节细胞、弥散型节细胞及巨大节细胞。这些细胞的区别主要在其形态学上,而其功能上的区别尚不清楚。
弥散型节细胞在视网膜中央部,胞体大约8~16μm,树突范围约30~75μm。分层弥散节细胞有一单一树突且分支处于单一平面,树突覆盖范围在中心凹的40μm和在周边部的80μm。单层节细胞的分支在内丛状层的外1/3,其树突分布在内丛状层全层而不仅限于一层。移位节细胞胞体位于内核层,其树突位于内丛状层。树突范围约为50μm。巨大型节细胞主要在灵长类动物中发现,细胞大,直径约30μm。
这些细胞的超显微结构是一致的。细胞核较大,圆形或稍微椭圆形。典型的双层膜结构胞浆内含有高尔基器及大量的粗面内质网。
临床相关疾病——节细胞神经瘤
节细胞神经瘤(又称神经节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
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肿瘤包膜完整,影像表现示边界多清晰,呈卵圆形、新月形或不规则形。肿瘤含大量的粘液基质,CT平扫时为均匀低密度影,且低于肌肉密度。增强扫描后部分肿瘤强化不明显,密度仍低于肌肉;部分肿瘤则表现为少量云雾状或条线形强化。约10%~25%节细胞神经瘤可伴钙化,有学者认为钙化形态与肿瘤良恶性有关,散在点状或砂粒状为良性的特点,而粗大条形或不定形倾向恶性。
节细胞神经瘤质地较软,故可见其沿周围器官间隙呈嵌入式生长,为特征性表现之一。腹膜后和颈部肿瘤均有此表现。肿物较大时,邻近大血管可被包绕而穿行于其中,也可受压移位,常见血管包括下腔静脉、门静脉、腹腔干,肾动、静脉等。由于肿物质地较软,因此尽管血管被包绕,但其管腔未见明确变窄或闭塞,也是其重要的影像学征象之一。腹膜后间隙肿瘤常使下腔静脉向前外移位;肾上腺肿瘤往往使下腔静脉向后内移位。颈部肿瘤常使颈内动、静脉向外移位,而后纵隔由于大血管较少,一般不会引起血管移位或被包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