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意义
社会科学术语
色彩意义是词所表示的某种倾向或情调的意义。因色彩意义是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次要属性而形成,所以又称之为附属意义。因具有相当突出的修辞价值,所以又称之为修辞意义。如“赖皮”具有憎恶的贬义感情色彩,“大跃进”具有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时代色彩。色彩意义自身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依存于词汇意义存在,具体地说,一部分色彩意义渗透于词汇意义之中,如“赖皮”;一部分色彩意义依附于词汇意义之上,如“大跃进”。
涵盖
对客观对象不同侧面的次要属性的概括性形成了色彩意义的不同类聚。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风格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地方色彩、民族色彩等。
色彩类聚
1、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
感情色彩除传统所认定的褒义、贬义等类型之外,还应有恐怖、喜悦、痛苦、悲凉等情感类型。如“英明”“英雄”等词含褒义感情色彩;“奸臣”“腐败”等词含贬义感情色彩;“骷髅”“僵尸”含恐怖感情色彩;“成功”“捷报”等含喜悦感情色彩;“失败”“失恋”等含痛苦感情色彩;“秋风”“落叶”含悲凉感情色彩,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不能体现特殊情感倾向的中性感情色彩,如“山”“水”“跑”“走”等。
总之,人类情感类型有多么丰富,词义中的感情色彩就有多么丰富。其中有些词义可能一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情色彩,如“艾滋病”既有憎恶的贬义感情色彩,又同时具有恐怖感情色彩。
2、形象色彩
形象色彩是词义中能引起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形象联想的那部分内容。如“鸡冠花”可以引导主体联想到一种状如鸡冠的花的形象,“蛇行”可以在主体的形象思维中再现像蛇一样爬行的动作样态,该类词的词义中都是带有形象色彩这一部分意义内容的。
形象色彩的形成要取决于多方面的要素,如此所标记的客观事物必须是具象的事物而不能是抽象事物;造词所采取的方式要倾向于比喻、借代、说明等;同时还要依靠主体的感官联想,这样单纯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就未必具有形象色彩,如“树”“鸟”“桌子”“大海”等就没有形象色彩。由于主体的感官联想涉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那么形象色彩自然也不局限于视觉形象,而是由多种形象感构成。如“麦浪”“雪白”含视觉形象感;“扑通”“哗啦”含听觉形象感;“臭烘烘”“香喷喷”含嗅觉形象感等等。
总之,形象色彩可以营造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特别富有修辞价值,从而常常被应用于文艺语体中。
3、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词的语体倾向、特征、烙印。它是由词经常出现的语体久而久之赋予的。
语体一般情况下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书面语体可以进一步再分为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同样的,词的语体色彩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区分。如“哥们”“溜达”具有口语语体色彩;“造诣”“苍穹”具有书面语体色彩;“旖旎”“摇曳”带有文艺语体色彩;“法人”“井喷”带有科技语体色彩;“体制”“改革”具有政论语体色彩;“此致”“为荷”等含有公文语体色彩。
不同语体色彩的词一般情况下被应用于相应的语体中,否则,语体色彩也不会形成,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需要偶尔也会跨语体用词。
4、风格色彩
风格色彩是词义中所体现的某种格调、韵味。如“邂逅”“至尊”等词显示出典雅的风格;“妈妈”“胖乎乎”等词则显得通俗;“母亲”“书本”反映的是庄重;“婀娜”“袅袅”则透出一种藻丽的意味。风格色彩的形成与词的来源、词所经常进入的语体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来自于古代汉语的文言词往往典雅,来自于当代口语语体的词往往通俗,而在现代书面语中经常运用的现代书面语词往往庄重,文艺语体色彩的词则与藻丽的风格色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情形都表明风格色彩与语体色彩有着某种程度的对应性,所以有人也将两种色彩类型合而为一。
色彩意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意义类型,这不仅表现为类聚繁多,而且表现为一词甚至一义可以兼有多种色彩类聚。如“红卫兵”,既有时代色彩,还有感情色彩,另外还有民族色彩。没有特定倾向、韵味的词义,依然可以看作是一种中性色彩,这样,色彩意义就可以理解为所有词的意义必备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9 21:07
目录
概述
涵盖
色彩类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