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域绘画采用大片可以令人沉思默想的色彩平面来表达最为深入的原始品性,正是这些平面可以将色域绘画与宇宙能量联系在一起。作为
抽象表现主义的其中一种,色域绘画的对立面是
行动绘画,但是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它们都要投射自身感受到的
崇高人类处境。代表画家有巴内特·纽曼(
Barnett Newman)、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阿德·莱因哈特(
Ad Reinhardt)。·
1947年以后,色域绘画的代表画家克利福特·斯蒂尔(
Clyfford Still)、
马克·罗斯科和巴内特·纽曼越发注重表现色彩的可能性,他们通过调整色彩的面积来创造一个统一的区域,从而来避免缺乏形式和实现画面的内在凝聚力。在这个统一的色彩区域当中,每个部分都有这同样的色彩强度,这就是色域绘画。
1943年,罗斯科和纽曼等人发表过一个艺术宣言,表达他们的意向:要创造神话式表现力的新形式,而为把主题的象征性提到重要的位置,这种观念成为创造色域绘画形式的动力。具体来说,这种艺术观念体现为(1)对
潜意识的分析与表现;(2)以整合的绘画形式表达新的
原型。色域绘画在观念上更加强调“绝对地位”的建立,这种绝对地位建立在对社会和政治的悲观态度上,色域绘画想要创造一种超越的形态,一种
崇高精神的新解释。他们用一个绘画上的
实在形体,色彩结构替代精神,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1958年,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他的文章《“美国式”绘画》中论述到罗斯科、纽曼等人的时候,将他们称为“场域画家”(Field Painter)。应该说,这是对这种风格的最早概括。现在所使用的名称——色域绘画——是欧文·桑德勒(Irving Sandler)在《美国绘画的胜利》一书中确定下来的。劳伦斯·阿洛维(
Lawrence Alloway)对此提出异议:“我非常反对‘色域绘画’这个名称……因为场域对我而言,一方面是代表认为的无限性的含义,另一方面是指无等级观念的。它设定了一个世界观,并且具有一种内容,这是格林伯格及其追随者的观念中所没有的。‘色域’的名次表现出场域观念的缩减。什么样的场域呢?不是可能性,不是无法分类的现象,而是色彩。”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是最著名的色域画家之一。他的绘画风格从20世纪40年代起深受
希腊悲剧的影响,罗斯科还从
基督的受难和俘获汲取灵感,这些场景都有着极其痛苦的心理状态,以及孤独个体独自面对关于
存在、死亡和精神性的终极
真理的场景。1949年,罗斯科就形成了自己的成熟风格,并且在一生中都予以坚持。这一阶段,他的绘画呈现为互相叠加的色彩平面,当中没有任何情节、也没有象形图案和
象征。他笔下优美的平面非常轻薄,各层色彩互相闪烁,创造出朦胧、微妙的精神之光。色彩平面的边缘层次不齐,似乎具有难以捉摸的脆弱感。画面空间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同时传达出幽闭与无垠之感,不同色域之间的大量变化使人不禁心生崇敬之感。
纽曼是和罗斯科几乎同时的进行色域绘画创作的重要画家。他在1950年至1951年绘制了《英雄的与崇高的人》(Vir Herocius Sublimis),在这幅作品中,炙热的红色覆盖着宽达5米有余的画布,其间规律地被5条不同色彩的垂直线条分割开来,艺术家称这些线条为“拉链”。单一的红色延伸到画面四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感觉。在复制品中观众欣赏不到纽曼的笔触,他的笔触丰富多变,层层叠叠,极具生命力,展现出颜料的多种层次以及不同深浅。与罗斯科一样,纽曼也想将观众置于崇高的空间当中,使其在感受生命力的同时,也能体会存在的孤独。
阿德·莱因哈特是一个善于表达和狂热的形式主义者,他致力于绘画认识论上潜在可能性的探索。战后他对禅宗越发感兴趣,从1954年到1967年,他不断在同一幅画上创作不同的版本。《黑画》(Black Painting)是这最后的系列作品,给人出不的感觉是均匀一致的黑色色块,直到观众逐渐适应之后,可以看清画面是细致划分为九个色块,甚至可以看到一些笔触的痕迹。莱因哈特追求一种“自身就具有的发展进程和方法手段的艺术”,反对任何认为艺术需要外部参考的说法,倡导一种心理的空洞。